願似星長久

 

林煥光先生

 

資料整理:胡寶玲女士

 

鳴謝:袁轉好女士及艾花美插花藝術學院提供作品作為插圖

 

 IMG_5996.PNG

 

 

簡介:

癌症病人和照顧者是在面對患疾時的盟友,但由於各種壓力大家在相處時亦不是沒有磨擦的時候。在這篇文章中林煥光先生從佛學的觀點和大家分享病人和照顧者可以如何相處,同時如何共同建構美麗的時光。

 

 

第一部份——照顧者和病人:來自《阿含經》的啟發
第二部份——照顧者和病人如何建構美好的時光

 

第一部份——照顧者和病人:來自《阿含經》的啟發

照顧者

《阿含經》是佛陀在世時的言行紀錄。經中有以下一段記載:

佛陀在舍衛國説法時,有一位善人請佛陀及眾僧去受供養。比丘 (僧人) 們都去了,但佛陀沒有去,而是派弟子去代他取食物,他自己卻去照看一位病重的弟子。
 
佛陀問道:「有人照顧你吃飯服藥嗎?」
 
比丘答道:「飯菜及醫藥都有人按時送上。」
 
「那麼你現在最苦惱的是什麼?」佛陀細心再問。
 
比丘答道:「弟子生性疏魯,常起懈怠和傲慢心,從不幫助關心同門的師兄弟們。所以今天雖然臥病在床,也鮮有人來看望我、開解我,心裏實覺惶恐無助,茫茫然無所依靠!」
 
佛陀抱他起來,給他洗澡換衣,鋪設幹淨坐具,還親自給他按摩。
 
之後,佛陀告訴這位比丘:「你總算能夠自覺,明白今朝的孤寂皆因自身的怠慢而起。你治療身體上的病痛之餘,亦應努力修持心靈上的智慧,以免受更大的苦。」
 
佛陀因勢利導,為他說法。患病比丘深深領悟,從此精進修行,離世前終於得道。
 
我們日常生活大都渡年如日,好像真的能夠活到永遠。但「生、老、病、死」是生命流轉的自然規律,即便是現代醫學也無法改變。學習細味生命流轉可以培養我們面對病患及傷痛的能力。屆時,我們能夠較好地保持健康的心態,從而減輕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的悲傷和痛苦。
 
作為病人的照顧者,協助我們所關心的人建立抗逆能量是挺重要的。當病人得知自己患重病時,心情難免會受到負面影響、感到難過、甚至胡亂埋怨:「何必偏偏選中我?」 我們亦要了解被照顧者很多時會覺得拖累了別人,自己是一種負擔,因而內心很不好受。
 
「那我該怎樣做?」你可能會問,「在我的病人心神不定的時候,我怎麼可以跟他解説生老病死的大道理?」
 
讓我們繼續看另一段佛經故事,它是上述故事的續篇。
 
佛佗問病後,召集僧團眾弟子,與他們分享了他與病榻上比丘的對話。弟子們聽後都感覺歉疚不已,遂發願日後僧眾們應好好互相支援,視照顧患病的比丘如照顧佛佗一樣。
 
又為了幫助新加入的比丘,僧團制訂了相關的律例,使比丘們有所依從。
 
根據佛典的《四分律》,照顧病人應有五德:

1.「知病人可食不可食。」指伺候病人時,要給他提供與病情相應的食物。

2.「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指伺候病人時,不可嫌棄病人臭穢,反而是盡心親近他。

3.「有慈愍心,不為衣食。」指看護病人的動機應出於誠摯,而不是為物質酬報。

4.「能經理湯藥等物。」指幫助病人依時服食藥物。

5.「能為病人說法。」指伺候病人時,可適當地順緣說法,增加他戰勝疾病的勇氣,協助他把萬緣放下、保持情緒平靜。要康復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心緒。


 ch22_article3_2_p1.png

病人

佛陀亦曾為弟子開示病中應有的心態。《阿含經》中,紀錄了佛陀告誡弟子們身為病人,應當遵循如下五善法:
 

  1. 不胡亂吃藥或拒絕吃食。
  2. 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
  3. 該服藥的時候就服藥。
  4. 不亂發脾氣。
  5. 慈心對待照護自己的人。

 
照顧者可以不時細意地與病人分享以上的五善法,逐步建立相互間的信任和善意。
 
 

 ch22_article3_2_p2.png

 

第二部份——照顧者和病人如何建構美好的時光

作為照顧者,我們可以如何和病人共享安寧的時刻,同做令人快樂的事情和建構美好的回憶,以下是一些意見供大家參考。

(1) 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

與他們分享那些模糊卻美好的回憶。反思那些刻意被遺忘或不敢回憶的片段。一起感嘆那揮之不去的遺憾。又或者細味他們生活中的零星瑣事,這些事情往往比電影情節更有趣!

仔細討論這些回憶的意思和含義。猜測假如情節的一部分被改動,又或者參與者當時的表現迥異,結局將會變成怎樣。或可估算這些故事中的其他參與者現況如何等等。一起學會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在我們都走了之後,世界還會繼續,他人的故事陸續有來。

 

 ch22_article3_2_p3.png

(2) 一起分享雅樂佛曲

一些不錯的選擇:
 
1. Paul Winter 的格林美得獎作品,專為已故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傑作 Niho Museum 而創作的《Journey To The Mountain》。保證可以通過這天籟之音進入深度冥想!
 
2. 找來倫永亮監製的《三寶歌》CD。細聽陳潔靈以獨一無二的梵音唱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會有全新的得著。梵文我們怎麼聽得懂?佛佗早就提醒弟子:佛法要通過心靈的感受去直觀,語音文字只能作輔助,更不要讓語文成為學佛障礙!梵文是印度大陸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以之唱頌《心經》最適合不過。
 

(3) 一起觀看一些黃金時代的電影

一個建議:
 
《2001 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半世紀來都被評為大師級傑作。可是除了忠實的死硬影迷外,很少人認真看過這部電影。但她是真正的經典:我們究竟從那裏來、最終往那裏去?電影的信息發人深省。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我們的確是「永生」的,只是以不同的能量循環再現吧!這是我對 Kubrick 這部力作的演繹。
 

(4) 一起去郊野公園

找個人跡少到的瞭望點,從另一角度欣賞這個繁華的都市,細數我們留下來許許多多的足跡。深吸一口沒有柴油的空氣,感受我們與宇宙的和睦相處原來最佳的體現就在美麗的鄉郊。在陽光下的樹影裏,沉浸在綠意盎然的微風中,盡情享受永恆的感覺。然後,與關心的人一起去思考,在我心深處,最希望處理好的事情究竟是那些?

是的,只要我們用心幫助我們關心的人,以愜意的方式譜寫他們生命的困難一章,重認他們自己也可能忘記了的、很有意思的足跡,他們將會更有信心抗逆,更有能量突破病困。

當然,我們也將為自己學到很棒的經驗。

 

 ch22_article3_2_p4.png

 
 
 
不能朝夕相依、關係卻可永存

最後讓我們繼續看下一個故事。這故事並非取材自佛典,而是來自一部經典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
 
電影臨近尾聲時,Rick 試圖說服他生命中的至愛 Ilsa,趕上即將起飛的飛機,和她的丈夫 Victor 一起離開。
 
「我倆心裏都知道你屬於 Victor,你是他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他奮力 (對納粹) 抗爭的動力。當那架飛機離開地面,而你不在他身邊時,你會後悔的。也許不是今天,也許不是明天。但很快,你會悔疚終生。」 他對 Ilsa 說。
 
「但是我倆該怎麼辧?」Ilsa 問道。
 
「我倆將永遠擁有巴黎」Rick 凝視著她,清楚知道這是最後一次。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小「巴黎」。
 
作為照顧者,我們可以幫助我們關心的人找回他們自己的「巴黎」:出於善意的行動、始於仁慈的行為、富於惻隠的愛、源於慷慨而幫助他人作出的改變等等。這些正行來既匆、去也驟。世間萬事萬物,莫不遵守「無常」這個法則。我們做過的業,可能轉瞬便忘,但這並沒有消除它們的價值。
 
在彼岸深處,生命所屬的價值,在我們的皮囊消失之後,仍將永存。當我們啟動搜索模式,察覺到我們曾經為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而活過時,將會深深感受到,生命全因為這些價值才帶出千般美。
 
 
(於2020年12月11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