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似星长久

林焕光先生

资料整理:胡宝玲女士

鸣谢:袁转好女士及艾花美插花艺术学院提供作品作为插图

 IMG_5996.PNG

简介:

癌症病人和照顾者是在面对患疾时的盟友,但由於各种压力大家在相处时亦不是没有磨擦的时候。在这篇文章中林焕光先生从佛学的观点和大家分享病人和照顾者可以如何相处,同时如何共同建构美丽的时光。

第一部份——照顾者和病人:来自《阿含经》的启发
第二部份——照顾者和病人如何建构美好的时光

第一部份——照顾者和病人:来自《阿含经》的启发

照顾者

《阿含经》是佛陀在世时的言行纪录。经中有以下一段记载:

佛陀在舍卫国説法时,有一位善人请佛陀及众僧去受供养。比丘 (僧人) 们都去了,但佛陀没有去,而是派弟子去代他取食物,他自己却去照看一位病重的弟子。

佛陀问道:「有人照顾你吃饭服药吗?」

比丘答道:「饭菜及医药都有人按时送上。」

「那麽你现在最苦恼的是什麽?」佛陀细心再问。

比丘答道:「弟子生性疏鲁,常起懈怠和傲慢心,从不帮助关心同门的师兄弟们。所以今天虽然卧病在床,也鲜有人来看望我、开解我,心裏实觉惶恐无助,茫茫然无所依靠!」

佛陀抱他起来,给他洗澡换衣,铺设幹净坐具,还亲自给他按摩。

之後,佛陀告诉这位比丘:「你总算能够自觉,明白今朝的孤寂皆因自身的怠慢而起。你治疗身体上的病痛之馀,亦应努力修持心灵上的智慧,以免受更大的苦。」

佛陀因势利导,为他说法。患病比丘深深领悟,从此精进修行,离世前终於得道。

我们日常生活大都渡年如日,好像真的能够活到永远。但「生、老、病、死」是生命流转的自然规律,即便是现代医学也无法改变。学习细味生命流转可以培养我们面对病患及伤痛的能力。届时,我们能够较好地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减轻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的悲伤和痛苦。

作为病人的照顾者,协助我们所关心的人建立抗逆能量是挺重要的。当病人得知自己患重病时,心情难免会受到负面影响、感到难过、甚至胡乱埋怨:「何必偏偏选中我?」 我们亦要了解被照顾者很多时会觉得拖累了别人,自己是一种负担,因而内心很不好受。

「那我该怎样做?」你可能会问,「在我的病人心神不定的时候,我怎麽可以跟他解説生老病死的大道理?」

让我们继续看另一段佛经故事,它是上述故事的续篇。

佛佗问病後,召集僧团众弟子,与他们分享了他与病榻上比丘的对话。弟子们听後都感觉歉疚不已,遂发愿日後僧众们应好好互相支援,视照顾患病的比丘如照顾佛佗一样。

又为了帮助新加入的比丘,僧团制订了相关的律例,使比丘们有所依从。

根据佛典的《四分律》,照顾病人应有五德:

1.「知病人可食不可食。」指伺候病人时,要给他提供与病情相应的食物。

2.「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指伺候病人时,不可嫌弃病人臭秽,反而是尽心亲近他。

3.「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指看护病人的动机应出於诚挚,而不是为物质酬报。

4.「能经理汤药等物。」指帮助病人依时服食药物。

5.「能为病人说法。」指伺候病人时,可适当地顺缘说法,增加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协助他把万缘放下、保持情绪平静。要康复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绪。


 ch22_article3_2_p1.png

病人

佛陀亦曾为弟子开示病中应有的心态。《阿含经》中,纪录了佛陀告诫弟子们身为病人,应当遵循如下五善法:

  1. 不胡乱吃药或拒绝吃食。
  2. 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
  3. 该服药的时候就服药。
  4. 不乱发脾气。
  5. 慈心对待照护自己的人。


照顾者可以不时细意地与病人分享以上的五善法,逐步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和善意。

 ch22_article3_2_p2.png

第二部份——照顾者和病人如何建构美好的时光

作为照顾者,我们可以如何和病人共享安宁的时刻,同做令人快乐的事情和建构美好的回忆,以下是一些意见供大家参考。

(1) 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与他们分享那些模糊却美好的回忆。反思那些刻意被遗忘或不敢回忆的片段。一起感叹那挥之不去的遗憾。又或者细味他们生活中的零星琐事,这些事情往往比电影情节更有趣!

仔细讨论这些回忆的意思和含义。猜测假如情节的一部分被改动,又或者参与者当时的表现迥异,结局将会变成怎样。或可估算这些故事中的其他参与者现况如何等等。一起学会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都走了之後,世界还会继续,他人的故事陆续有来。

 ch22_article3_2_p3.png

(2) 一起分享雅乐佛曲

一些不错的选择:

1. Paul Winter 的格林美得奖作品,专为已故建築大师贝聿铭的傑作 Niho Museum 而创作的《Journey To The Mountain》。保證可以通过这天籁之音进入深度冥想!

2. 找来伦永亮监製的《三宝歌》CD。细听陈洁灵以独一无二的梵音唱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会有全新的得著。梵文我们怎麽听得懂?佛佗早就提醒弟子:佛法要通过心灵的感受去直观,语音文字只能作辅助,更不要让语文成为学佛障碍!梵文是印度大陆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以之唱颂《心经》最适合不过。

(3) 一起观看一些黄金时代的电影

一个建议:

《2001 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半世纪来都被评为大师级傑作。可是除了忠实的死硬影迷外,很少人认真看过这部电影。但她是真正的经典:我们究竟从那裏来、最终往那裏去?电影的信息发人深省。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的确是「永生」的,只是以不同的能量循环再现吧!这是我对 Kubrick 这部力作的演绎。

(4) 一起去郊野公园

找个人迹少到的瞭望点,从另一角度欣赏这个繁华的都市,细数我们留下来许许多多的足迹。深吸一口没有柴油的空气,感受我们与宇宙的和睦相处原来最佳的体现就在美丽的乡郊。在阳光下的树影裏,沉浸在绿意盎然的微风中,尽情享受永恒的感觉。然後,与关心的人一起去思考,在我心深处,最希望处理好的事情究竟是那些?

是的,只要我们用心帮助我们关心的人,以惬意的方式谱写他们生命的困难一章,重认他们自己也可能忘记了的、很有意思的足迹,他们将会更有信心抗逆,更有能量突破病困。

当然,我们也将为自己学到很棒的经验。

 ch22_article3_2_p4.png




不能朝夕相依、关係却可永存

最後让我们继续看下一个故事。这故事并非取材自佛典,而是来自一部经典电影:《北非谍影》(Casablanca)。

电影临近尾声时,Rick 试图说服他生命中的至爱 Ilsa,赶上即将起飞的飞机,和她的丈夫 Victor 一起离开。

「我俩心裏都知道你属於 Victor,你是他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他奋力 (对纳粹) 抗争的动力。当那架飞机离开地面,而你不在他身边时,你会後悔的。也许不是今天,也许不是明天。但很快,你会悔疚终生。」 他对 Ilsa 说。

「但是我俩该怎麽辧?」Ilsa 问道。

「我俩将永远拥有巴黎」Rick 凝视著她,清楚知道这是最後一次。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小「巴黎」。

作为照顾者,我们可以帮助我们关心的人找回他们自己的「巴黎」:出於善意的行动、始於仁慈的行为、富於恻隠的爱、源於慷慨而帮助他人作出的改变等等。这些正行来既匆、去也骤。世间万事万物,莫不遵守「无常」这个法则。我们做过的业,可能转瞬便忘,但这并没有消除它们的价值。

在彼岸深处,生命所属的价值,在我们的皮囊消失之後,仍将永存。当我们启动搜索模式,察觉到我们曾经为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而活过时,将会深深感受到,生命全因为这些价值才带出千般美。


(於2020年12月11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