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療癌症有關的不同專科醫生

 

劉澤星教授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前主席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訪問:王榮珍女士

 

 Prof Lau_0.jpg Janet Wong.jpg

 

簡介:

由於癌症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疾病(又或者說癌症其實是很多不同疾病的統稱),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的分工非常精細。在這篇訪問中劉澤星教授為我們詳細解釋診斷/治療癌症牽涉的不同專科醫生和他們的分工,讓病人和照顧者對這個課題有更好的了解。

第一部份——香港專科醫生的註冊制度
第二部份——和治療癌症有關的專科醫生一覧
第三部份——治療前(由最初懷疑有癌症到確診)
第四部份——治療階段
第五部份——治療後之持續監察

 

王: 一個人患上癌症,當然是立刻去尋找適當的醫生治療。在整個過程中,病人會遇上不同的專科醫生,這是有必要的,因為癌症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 又或者應該說其實是很多不同疾病的統稱,只不過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異常細胞不受控的繁殖),在整個治療領域醫生會有很嚴謹的分工,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

不過話雖如此,無可否認有時這會令病人和照顧者覺得迷惘。

今天我非常榮幸請到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前主席劉澤星教授和我們解釋一下。
教授非常感激你。

劉:不用客氣。

 shutterstock_690942994.jpg

 

第一部份——香港專科醫生的註冊制度

王:或者我們從基礎談起。

我了解醫生在獲得「專科醫生」的名銜之前,必需先得到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簡稱「醫專」)的認可,可否先和我們解釋一下醫專這個組織?

劉: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是根據「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條例」 (Cap.419) 正式成立,以滿足社會對大學以上程度醫學教育與培訓的需求。

醫專成立的宗旨是促進醫學技術的發展、鼓勵延續醫學教育、提高專業及執業操守與專科執業水準;提升執業醫生間的合作精神等。它是一所獨立的法定機構,負責監察及評核所有醫學專科訓練,並頒授有關資格,同時亦負責提供延續醫學教育。

王:那麼現時香港註冊專科醫生的制度是怎樣的?

劉:專科醫生名冊於一九九八年設立,為取得不同專科資格的註冊醫生提供專科註冊。任何註冊醫生如符合以下要求,可向醫務委員會申請將他的姓名列入專科醫生名冊內的某一專科下:

(a) 已獲頒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名銜,及獲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證明他已完成有關專科的大學以上程度的醫學訓練,並符合有關專科的延續醫學教育的規定;或

(b)已獲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證明他已達到相當於醫學專科學院為頒授其院士名銜而承認的專業標準,且獲證明他已完成相當於醫學專科學院為有關專科而建議的研究生程度的醫學訓練,並符合有關專科的延續醫學教育的規定。

只有名列專科醫生名冊的醫生才可稱為「專科醫生」,並可使用「XX專科的專科醫生」名銜。

目前,專科醫生名冊內共有14個學院,其中包括 62 個醫學專科(以上不包括牙科專科)。

 shutterstock_2150171313.jpg

 

第二部份——和治療癌症有關的專科醫生一覧

王:在了解過專科醫生的註冊制度之後,我們現在就談一談癌症病人在整個治療旅途中遇見的不同類別的專科醫生。

在訪問之前我做了一些資料蒐集,發現牽涉的醫生種類真是非常之多——有十多種。

劉:我建議為了較有系統的討論,我們以病人旅程作為一個基礎——就是分治療前;治療期間和治療後之監察。

整體來看,情況如下:

 table.jpg

 shutterstock_1239786040.jpg

 

第三部份——治療前(由最初懷疑有癌症到確診)

王:真是頗為複雜,那麼我們現在便詳細討論。

首先請和我們談一談治療前(即是由最初懷疑有癌症到確診)病人會遇到的不同類別醫生。

劉:

1/普通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
2/家庭醫生(family medicine )

癌症病人很多時是因為有不舒服看普通科醫生或是家庭醫生,或是在例行醫療檢查中發現癌症的,所以很多時最初牽涉到的醫生是普通科醫生或者是家庭醫生。

王:很多人都分不清普通科醫生和家庭醫生,請問兩者如何區別?

劉:最重要的是家庭醫生(family medicine )是14個專科學院之一,醫生需要經過六年培訓並通過考試才能獲得有關資格。

王:如果普通科醫生或是家庭醫生懷疑病人有癌症,是否會安排他作檢查?或是會立刻轉介他到有關癌症/器官的專科醫生?

劉:普通科醫生或是家庭醫生可以替病人安排一些基本的檢測(例如如果懷疑病人可能患上乳癌便可安排病人做乳房X光造型檢查(mammogram) ;如果懷疑病人可能患上前列腺癌便可安排病人做前列腺特異抗原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檢測。但如果普通科醫生或是家庭科醫生已經頗為肯定病人患的是癌症,他們便會立刻轉介病人去看專科醫生(又或者會跟隨病人的意願,轉介他去醫管局核下的醫院)。

3/專科醫生(specialist)

劉:簡單來說,就是病人如果肺有問題就是去看胸肺科、前列腺有問題就去看泌尿科。

專科醫生對於他「專科」的器官有深刻的認識,可為癌症病人作詳細解釋、甚至提供某些治療。不過在大部份情況,他都會轉介癌症病人到腫瘤科醫生治療及跟進。

無論如何醫生都要以病人的福祉為依歸,盡快令他得到需要的檢查和治療,因為癌症越早被發現,根治的機會就越高。

王:檢測方面又如何呢?

劉:檢測可以按病人的需要安排 - 例如驗血、磁力共振、電腦掃描、內窺鏡檢查等。

4/影像及介入放射科醫生(radiologist)

如果是需要用影像透視身體的狀況,那麼做不同檢測的可以是有關器官的專科醫生(較簡單的-例如是超聲波)或者是影像及放射科醫生(較複雜的-例如是磁力共振)。後者很少直接接觸病人,而多是把檢測結果交回給主診醫生,由主診醫生向病人解釋及跟進。

5/病理科醫生(pathologist )

如有需要醫生會替病人抽取一些組織,進行活體檢測(biopsy ),去了解癌細胞(如有)的種類和特性。這就需要病理學家的支援了。我們常說顯微鏡是會告訴醫生很多事情的。

醫生亦可從病人的血液去了解他身體的狀況,例如檢查不同的蛋白,如有需要更可進行腫瘤標記(癌指數)檢測(tumour marker),例如應用於前列腺癌的 PSA。不過有一點值得提出的就是腫瘤標記通常只是作為輔助或追蹤病情之用,不能單靠腫瘤標記作為確診的基礎。一個人如果發現自己的腫瘤標記有異常亦不要太過害怕,應該找醫生詳細跟進。

近年來由於在檢測方面有很好的進展,所以很多癌症病人都能夠在較早期發現/確診疾病,從而進行治療,大大提高了治愈的機會。

和影像及介入放射科醫生一樣,病理科醫生很少直接接觸病人,都是將檢測的結果交給主診醫生,由主診醫生和病人跟進。


 shutterstock_1715367766.jpg

 

第四部份——治療階段

王:那麼在確診之後便需要展開治療,情況又如何呢?會牽涉到什麼專科醫生?

劉:這會根據情況牽涉以下的各專科醫生:

1/外科醫生(surgeon)

如果病人患的癌症仍屬早期未有擴散,外科醫生便會建議以手術切除。如癌細胞沒有擴散,手術治療是可以根治癌症的。

外科醫生亦多有特定領域(sub-specialty),例如是胸肺、上消化系統、泌尿、肝膽胰等。

在手術切除之後醫生亦會將病人的組織拿去給病理科醫生化驗,目的是要確實知道細胞的特性,策劃將來的治療方向。

如果病人患的癌症已經擴散,大多不建議做手術切除,那病人便需要接受「非手術治療」。這就是牽涉到腫瘤科醫生的工作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年治療癌症多以「單一治療」(例如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等),但近年來已趨向「混合治療」(combination therapy ),就是有策略性地用不同方法去攻擊癌細胞,以達致最好的醫療效果,同時亦儘量減低副作用。

所以就更加需要不同專科醫生合作為病人提供一個最好的治療方案。

2/腫瘤科醫生(oncologist)

王:明白,那麼我們現在就談一談「非手術治療」,或者是腫瘤科醫生的工作了。

劉:如果腫瘤已經擴散並不能進行手術切除,又或者治療癌症本身亦不適宜使用手術切除(例如血癌又或是以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的鼻咽癌),那麼病人便需接受其他治療。這包括:

——其他局部性治療(local treatment ):包括放射治療 (radiotherapy) 或介入放射治療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系統性治療(systemic treatment ):很多時又稱為「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 )、荷爾蒙治療(hormonal therapy )及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

王:我了解腫瘤科醫生又再分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clinical oncologist) 和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medical oncologist),可否和我們解釋一下?

劉:其實兩者的工作有很大的重疊,如果要細分就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較為側重放射治療;而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會較側重藥物治療(例如近年來興起的免疫治療)。有這樣的分野亦可以說是因為歷史理由。

3/血液科醫生(hematologist)

王: 還有血液科醫生?

劉:大部份的癌症涉及某一個器官,例如前列腺、肺、胃等,這些稱為 「solid tumour 」,治療由腫瘤科醫生(oncologist) 負責。但如果病人患的是和血液系統有關的癌症,例如白血病、淋巴腫瘤等,便由血液科醫生(hematologist )負責。

4/介入放射治療醫生(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

王:什麼是介入放射治療?

劉:介入放射治療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就是醫生利用造影技術作為引導,令一個適當的儀器進入病人體內透視其中情況並同時進行檢測或治療程序。它是一種介乎手術(surgery )和系統性治療(systemic treatment )之間的選擇。

近年來在肝癌治療中大家可能聽過一種名叫 TACE或「經肝動脈栓塞化療 (Transarterial Chemo Embolisation) 的治療,這就是介入放射治療。

5/紓緩治療(palliative medicine doctor)

王:如果病人的癌症不幸步入晚期,那便需要紓緩治療?

劉:紓緩治療是為末期病患者(包括癌症病患者)和家庭提供的專門全人治療,目的是通過早期評估及介入處理,減輕病人的痛楚及其他症狀、心理和靈性方面的需要,並且盡量改善病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質素,緩解他們身、心所受的痛苦 。這個時候便需要紓緩治療醫生了。

王:了解以上的專科都是和癌症治療有直接的關係,但我了解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專科醫生提供支援。

劉:是的,有另外一些專科醫生雖然沒有站得那麼前,但他們的支援是非常重要的。

6/麻醉科醫生(anesthetist)

在病人接受手術或是介入放射性治療之際,都需要麻醉科醫生支援。而在痛楚管理方面,麻醉科醫生亦有一個重要的角色。

7/各類專科醫生(specialist )

如果癌症病人有其他疾病(comorbidity ),那便需要其他專科醫生支援。例如病人如果有心臟問題便需要心臟科醫生支援;有腎臟問題便需要泌尿科醫生支援等。

又如果病人是老人家的話,他很多時都有其他疾病例如血壓高、心臟病等。所以在治療期間或之後,亦可能牽涉到老人科( geriatrics)醫生。

8/病理科醫生(pathologist )

如以上提及,在手術切除之後,醫生亦會將病人腫瘤組織拿去化驗,確切知道腫瘤的特性,這對日後掣訂治療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這便需要病理科醫生的支援。

9/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

如果病人情緒因為疾病而嚴重受影響,例如長期失眠、甚至有自殺的傾向,則可能需要看精神科醫生(或是臨床心理學家),但這情況並不常見。

王: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那麼多專科醫生牽涉同一個病人的治療,那麼溝通不是極其複雜嗎?

劉:癌症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疾病,為了給病人最好的治療,不同學科的專科醫生需要通力合作,所以很多時他們會開綜合治療專家會議(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討論病人的病情和什麼是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除了醫生會開綜合治療專家會議之外,如有需要醫生亦會和其他職系的同事(例如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開聯席會議,看看整體上如何給病人最好的照料。

 shutterstock_1528360379.jpg

 

第五部份——治療後之持續監察

王:那麼治療後之監察如何?

劉:在治療之後,醫生(一般是腫瘤科醫生)會評估治療是不是達致原有的目標。

如果治療未能達致「治愈」的目標,那醫生便會和病人商討繼續治療的可能性、不同選擇等等。如果治療已達致「治愈」的目標,那病人就會走上康復之路。不過雖然如是,醫生仍需持續監察病人的情況,確保癌症沒有復發,或如果復發便立即去處理。

一般情況下為病人持續監察的是腫瘤科醫生,但有些情況亦可由有關器官的專科醫生負責,例如如果前列腺病人在做過前列腺手術切除之後疾病似乎已獲得全面根治,那麼亦可以由泌尿科醫生監察。

王:教授非常感激你今天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

劉:不用客氣。

(定稿於2022年10月)

 shutterstock_16677181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