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的原則

 

(一)平衡陰陽
(二)扶正袪邪
(三)標本緩急
(四)整體治療
(五)防病傳變
(六)飲食調理
(七)精神內守

 

主要有七大原則。

(一)平衡陰陽


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在疾病狀態下,陰陽調和是基本的治療原則。比如:臨床上對脾腎陽虛、夏緩冬劇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節,適當採用溫補脾腎之法治療,往往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這種「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取法自然,平衡陰陽的具體運用。

什麼是「三因制宜」?

是指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綜合考慮時間、地域、個體特徵,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達到個體化治療的目的。

1. 因人制宜,即根據患者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個體差異來制訂治療方案。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點。

2. 因時制宜,即根據季節氣候的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四季氣候不同,各季節的常見病、多發病也不同。如:因夏季雨水較多,濕氣盛,感冒多兼濕邪,治療須兼以化濕;秋季雨水較少,燥氣盛,故感冒多兼燥邪,治療須兼以潤燥。

3. 因地制宜,即按照地域環境的不同,來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如氣候、水土以及生活習慣,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有著不同的影響,治療用藥也應有所差異。如:在氣候寒冷、乾燥少雨的高原地區,外邪致病多為寒邪、燥邪所致,治療宜用辛散滋潤的藥物。在炎熱多雨、地勢低窪、氣候潮濕的地區,外邪致病多為濕邪、熱邪所致,治療宜用清熱化濕的藥物。

shutterstock_222348769.jpeg

(二)扶正袪邪

扶正,是指利用扶助正氣的藥物,或其他療法,並配合適當的營養和功能鍛煉等輔助方法,以增強機體的正氣,達到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祛邪,是指利用驅除邪氣的藥物,或其他療法,以祛除病邪,達到邪去正複,恢復健康的目的。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驅邪外出。祛邪也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的目的。

中醫在扶正和祛邪時,需仔細分析正邪性質,分清疾病的主次,以决定扶正或祛邪的先後。一般情況下,扶正用於虛證;祛邪用於實證;若屬虛實錯雜證,則應扶正祛邪並用,並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傷正」為度。

什麼是「扶正培本」?

「扶正培本」就是扶助正氣、培補元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例如:腫瘤屬慢性消耗性疾病,腫瘤患者身體多虛,用扶正培本法扶助人體正氣,補益機體的虛弱狀態,可以提高患者抵禦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中醫扶正培本的具體方法很多,如:

  • 健脾益氣;
  • 補腎填精;
  • 養陰生津;及
  • 補益氣血等。

常用中藥材有黃芪、黨參、太子參、人參、黃精、白朮、山藥、天冬、麥冬、沙參、生地、龜板、鱉甲、天花粉、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鶏血藤、當歸、阿膠、熟地、淫羊藿、補骨脂、紫河車等。

shutterstock_1311551843.jpeg

 

(三)標本緩急

中醫講究「標本緩急」,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高度概括了應對疾病發展變化過程中應採取的治療措施。

「標」即現象,「本」即本質。一般說,造成疾病的原因是「本」,疾病產生的癥狀是「標」;在病勢和緩的情況下,本是病變的關鍵,也是治療的要點,但在新病或疾病發展中出現危重情況時,標又成為病變的關鍵、治療的重點。

如果病情緊急的話就先治標,病情緩和後再來治療本身內在的疾病。某些情況下,標病甚急,如不先治其標病,會影響本病的治療,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例如某人受傷了,大出血,那就要先止血,不考慮其他損傷;如果出血不嚴重,病人還比較清醒,那就先考慮是否有內臟的損傷。

shutterstock_272202695.jpeg

(四)整體治療

中醫不是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強調從整體出發,注意調整陰陽、氣血及臟腑的平衡,消除病變對全身的影響,切斷病變在臟腑間相互傳變所造成的連鎖反應。

例如,中醫治療舌體潰瘍是從清心火開始的,這是因為中醫認為心開竅於舌,舌與心相關,可以採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療。又比如:臨床上針刺半身不遂的患者,常常是在健側實施針刺,以治療患側的肢體問題。諸如這種「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方法,都是中醫整體治療的具體體現。

中醫的整體治療,其核心在於身體局部的病變,自然會影響全身的生理功能;同時全身生理功能的異常,一定亦會表現為局部或全身的病變。因此,在臨床治療時,一方面可以通過調理全身來治療局部疾病,同時亦可以通過治療局部來改善全身的不良狀況。

 

(五)防病傳變

疾病發生後,有自己的傳變規律,根據其規律採取早期治療,阻截其進一步的發展,非常重要。例如:感冒病人在初感受風邪之際就要立刻就診,早期服藥可以防止感冒病邪進行入機體內部,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六)飲食調理

中醫常用食物來輔助治療疾病,調養身體。調攝飲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方法,每個人的飲食宜忌應按其不同體質而定,另外也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

 

(七)精神內守

中醫重視情志與發病的關係,認為如果心情愉快,人體氣血自然和調,身體健康;如果情緒不暢,則百病叢生。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非常重視調理人的精神情緒狀況,幫助人體健康的恢復!

(於2022年1月定稿)

shutterstock_111531091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