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從理念到實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陳家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陳瓏醫生
                  陳皓欣醫生
                  謝嘉欣女士

 

Dean-Francis-Ka-Leung-CHAN_.jpg Janet Wong.jpg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於2014年成立了一間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除從事研究工作外,中心亦提供門診服務。陳家亮教授在這篇訪問中為我們介紹成立中心的背景和理念,並介紹中心的工作。

 

 

王:教授,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相信很多病人都會問你,「教授,我醫緊癌症嘅時候想食中藥得唔得?」你會怎麼回答他呢?

陳: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我們很多病人在接受西藥治療之際,亦接受中醫治療(有些亦接受其他另類治療)。有數據顯示最少有35%的人士在接受西藥治療期間亦同時接受中藥或其他另類治療,不過很多病人都選擇不告訴醫生,因為怕醫生會責備他們,或是說:「這樣不行、那樣不行」。

我自己則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不要因為有一些事物我不認識便否定它們的存在價值。近年來越來越多科研顯示中藥的藥性在生理或細胞層面,以致臨床方面都有其獨特價值。我們也不能否認在某些治療環節,中醫使用的方法比西藥來得更好或更全面。例如在做完腸道手術切除之後,中藥在紓緩病人某些症狀成效比西藥來得更好。

除了癌症,作為一個腸胃科醫生,我亦常常見到病人因腸功能失調而引致很多不適,在臨床方面確顯示在某些情況之下中藥比西藥更有效。

如果有病人問我可不可以接受中醫治療,我的答案是:「醫生自己並不認識,但是醫生會覺得如果你要接受中醫治療的話,要找一個合乎資格和你可以信賴的中醫;你亦應了解他給你服用的是什麼藥和這些藥會為你帶來什麼好處(或壞處)。同時你應清楚告訴中醫你在接受什麼西醫治療、正在服用什麼藥物,令他了解你的情況並盡量避免藥物衝突。

shutterstock_504832201.jpeg

王:我知道數年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成立了一間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亦有提供門診服務。可否請教授替我們介紹一下。

陳:中心成立於2014年,是香港第一間集臨床服務、教學及科研於一身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我們希望能結合中醫藥和西醫的不同好處、各取所需、提供更全面的治療給我們的病人。

我覺得在治療癌症方面是由西藥作主道,例如是利用手術迅速切除癌細胞。但在手術之後的調理、以致舒緩化療的副作用等,中醫藥可以令病人康復得更好。

我們的中西醫結合診所並不是中、西醫一齊會診。而是西醫和中醫都清楚大家的角色,了解病人在什麼階段應接受西醫治療,又在什麼階段應接受中醫治療。而中醫和西醫之間是保持密切溝通的。

王:我知道大學亦有從事研究工作。以前我們知道中藥是有價值的,但是始終沒有太多數據,而中醫藥本身亦的確很複雜,例如是「複方」、有很多不同元素。但是從事醫學研究始終都是需要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的。現在科技一日千里,特別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都發展得極快,請問有了這些新的工具,我們科研界是否能夠在這方面有更快的進展呢?

陳:這方面我是非常樂觀的。

正如你剛才提到透過大數據等方法可以將很多病人過往的資料作詳細分析,這比傳統科研方法更快和更精準,可以逐步找到一些治療方案提供給我們的病人。

眼前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品質保証—-縱使我們通過實驗或臨床,知道某一種中藥或是複方能夠幫助到病人,但是又如何能夠確保我們採購回來的藥材在品質上有保證、或是通過監管/鑒定能夠達到需要的標準。有不同的中藥在外形上可以極相似,但藥效卻不同,甚至可以是天壤之別,有些甚至是有毒性的。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投放很多心思。

在香港隨著有中醫院和完善的規管制度,我相信我們中醫同僚的水準將越來越高,在質素上有保證。

王:我們很幸運在香港既有西醫治療亦有中醫治療。但病人可能擔心在接受兩種治療之際會有一些衝突,例如在藥物方面—-就是英文所說的(drug-herb interactions),其實情況是怎樣?病人又可以怎樣做去避免呢?例如做化療的時候停止服用中藥?又或是如果真的要服食,那服用西藥和中藥的時間需要隔開一些?

陳:其實我們不需要在某段治療期間完全避免服食中藥。現在有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某種中藥有什麼特性、又或是它和西藥可有嚴重衝突,大家從網上可靠的數據庫亦可找到有關資料。

病人在接受化療期間可能想服食一些合適的中藥來紓緩治療帶來的不適,例如是作嘔和作悶等。

如果病人不知道他服食的中藥的成份,我建議在一般情況之下,服食中藥和西藥的時間最好起碼分隔四小時,希望從而可以減低中藥和西藥衝突的可能性。

(於2021年12月定稿)

shutterstock_22871505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