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从理念到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

陈家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

访问:王荣珍女士

资料整理:陈珑医生
陈皓欣医生
谢嘉欣女士

Dean-Francis-Ka-Leung-CHAN_.jpg Janet Wong.jpg

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於2014年成立了一间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除从事研究工作外,中心亦提供门诊服务。陈家亮教授在这篇访问中为我们介绍成立中心的背景和理念,并介绍中心的工作。

王:教授,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相信很多病人都会问你,「教授,我医紧癌症嘅时候想食中药得唔得?」你会怎麽回答他呢?

陈: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我们很多病人在接受西药治疗之际,亦接受中医治疗(有些亦接受其他另类治疗)。有数据显示最少有35%的人士在接受西药治疗期间亦同时接受中药或其他另类治疗,不过很多病人都选择不告诉医生,因为怕医生会责备他们,或是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

我自己则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不要因为有一些事物我不认识便否定它们的存在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科研显示中药的药性在生理或细胞层面,以致临床方面都有其独特价值。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某些治疗环节,中医使用的方法比西药来得更好或更全面。例如在做完肠道手术切除之後,中药在纾缓病人某些症状成效比西药来得更好。

除了癌症,作为一个肠胃科医生,我亦常常见到病人因肠功能失调而引致很多不适,在临床方面确显示在某些情况之下中药比西药更有效。

如果有病人问我可不可以接受中医治疗,我的答案是:「医生自己并不认识,但是医生会觉得如果你要接受中医治疗的话,要找一个合乎资格和你可以信赖的中医;你亦应了解他给你服用的是什麽药和这些药会为你带来什麽好处(或坏处)。同时你应清楚告诉中医你在接受什麽西医治疗、正在服用什麽药物,令他了解你的情况并尽量避免药物衝突。

shutterstock_504832201.jpeg

王:我知道数年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一间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亦有提供门诊服务。可否请教授替我们介绍一下。

陈:中心成立於2014年,是香港第一间集临床服务、教学及科研於一身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我们希望能结合中医药和西医的不同好处、各取所需、提供更全面的治疗给我们的病人。

我觉得在治疗癌症方面是由西药作主道,例如是利用手术迅速切除癌细胞。但在手术之後的调理、以致舒缓化疗的副作用等,中医药可以令病人康复得更好。

我们的中西医结合诊所并不是中、西医一齐会诊。而是西医和中医都清楚大家的角色,了解病人在什麽阶段应接受西医治疗,又在什麽阶段应接受中医治疗。而中医和西医之间是保持密切沟通的。

王:我知道大学亦有从事研究工作。以前我们知道中药是有价值的,但是始终没有太多数据,而中医药本身亦的确很複杂,例如是「複方」、有很多不同元素。但是从事医学研究始终都是需要循證医学(evidence based)的。现在科技一日千里,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都发展得极快,请问有了这些新的工具,我们科研界是否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快的进展呢?

陈:这方面我是非常乐观的。

正如你刚才提到透过大数据等方法可以将很多病人过往的资料作详细分析,这比传统科研方法更快和更精準,可以逐步找到一些治疗方案提供给我们的病人。

眼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品质保证—-纵使我们通过实验或临床,知道某一种中药或是複方能够帮助到病人,但是又如何能够确保我们采购回来的药材在品质上有保證、或是通过监管/鉴定能够达到需要的标準。有不同的中药在外形上可以极相似,但药效却不同,甚至可以是天壤之别,有些甚至是有毒性的。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投放很多心思。

在香港随著有中医院和完善的规管制度,我相信我们中医同僚的水準将越来越高,在质素上有保證。

王:我们很幸运在香港既有西医治疗亦有中医治疗。但病人可能担心在接受两种治疗之际会有一些衝突,例如在药物方面—-就是英文所说的(drug-herb interactions),其实情况是怎样?病人又可以怎样做去避免呢?例如做化疗的时候停止服用中药?又或是如果真的要服食,那服用西药和中药的时间需要隔开一些?

陈:其实我们不需要在某段治疗期间完全避免服食中药。现在有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某种中药有什麽特性、又或是它和西药可有严重衝突,大家从网上可靠的数据库亦可找到有关资料。

病人在接受化疗期间可能想服食一些合适的中药来纾缓治疗带来的不适,例如是作呕和作闷等。

如果病人不知道他服食的中药的成份,我建议在一般情况之下,服食中药和西药的时间最好起码分隔四小时,希望从而可以减低中药和西药衝突的可能性。

(於2021年12月定稿)

shutterstock_22871505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