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期间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主持:王荣珍女士

嘉宾一:杨美云医生
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临床肿瘤科顾问医生
香港防癌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嘉宾二:唐美思医生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学专业应用副教授
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

 

资料整理:陈珑医生
                  陈皓欣医生
                  胡宝玲女士

 

photo_rebecca yeung.JPG Dr Macy Tong copy.png Janet Wong.jpg

简介:

癌症病人和照顾者在治疗期间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时之间不知可以从那裏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这篇访问中,杨美云医生和唐美思医生和我们一一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病人和照顾者。

第一部份——於公立医院治疗 vs 於私人界别治疗
第二部份——病人和照顾者如何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有用的资料
第三部份——寻找第二专业意见
第四部份——如何处理病人不肯接受治疗的问题
第五部份——临床实验(clinical trial)
第六部份——病人可否去外国求医/旅行

 

王:癌症病人在治疗期间常常会遇见一些普遍的问题,例如:

今天我很高兴请到两位肿瘤科专科医生来和我们讨论一下。 Rebecca, Macy,非常感激两位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访问。

杨、唐:不用客气。

shutterstock_157594730

 

第一部分——於公立医院治疗 vs 於私人界别治疗

费用的问题

王: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病人会担心治疗的费用、治疗需要的时间、治疗之後对身体的影响等等。

而治疗的费用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大家一定明白在公立医院进行治疗是最经济的选择,但亦了解到在私家界别(私家医生和私家医院)治疗有一定的的优势——例如便利性、可以选择医生作「固定」治疗(因为在医管局治疗是不能选择医生的)、舒适的环境等。

所以很多时病人和照顾者都会考虑应不应该去私家界别进行治疗。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整个治疗过程会牵涉多少金钱。

所以我们就希望探讨一下这个课题。

Rebecca 可不可以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现时在医管局核下医院治疗癌症所牵涉的费用?

杨:好的。

在香港医管局为癌症病人提供价钱非常低廉的服务,收费的模式亦是非常简单,就是「逐次计」。例如是病人看一次医生便收一次诊金($60–$80); 住一天医院便收一天的住院费用($120);做一次电疗就收一次的费用($100);而做一次化疗亦同样是收一次费用($120)。

所以病人需要支付的整体医疗费用,一般就会视乎他要去多少次医院——如果是一个月一次,那麽便是要交一次费用。如果要拿药,每一项药费亦多数是十馀元。

刚才提到做化疗和电疗,在医馆局做每次是百馀元,就算是做一个周期价钱亦不会太贵。同样的治疗在私家医院可以牵涉数万甚至十万元以上。

当然如果病人用的是「自费药物」他就需要格外支付有关费用。

王:请问在手术方面收费如何?

杨:病人做手术一般都需要入住医院,如果住一个星期便是收一个星期的住院收费,以每天$120计算。医管局是不会另外收手术费的。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病人如有需要住ICU ,每天的住院费用亦和普通病房是一样的。

王:近年来治疗癌症常用标靶药物,请问这些是免费的还是需要病人自费的?

杨:那就要看病人使用的是那一种药物。近年来医管局已把一些成效高和病人需求大的标靶药物纳入免费药物範围之内,又或者是病人可以通过关爱基金或撒玛利亚基金申请资助。但是如果是一些极新的药物而未被纳入这些名册之内,那麽病人便需要自费了,而且真的可以很贵。

shutterstock_793237669

可否同时使用医管局服务和私人界别服务

王:如果病人俗称「有啲钱」但又不能完全负担在私家医院治疗的费用,他可不可以一部份在公家医院治疗、而另一部份到私家界别寻找服务?

在这课题我想请教一下唐医生。

不如我们就病人经过不同的阶段探讨一下。

唐:好的。

shutterstock_1888098109

确诊阶段

王:首先是确诊阶段。

病人怀疑自己患上癌症觉得焦虑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公家医院轮候不同的诊断时间可以很长,请问他可不可以先在私人界别作检测呢?

唐:在香港九成以上的癌症病人都是往医管局核下的医院寻找治疗。

在轮候检测的阶段病人的确可能需要等候一段颇长的时间(例如是半年甚至以上),这视乎病人的徵状可是明显或是临床判断。

如果病人想尽早做检测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他可以先到私人界别寻求服务,得到明确的诊断之後(确定是癌症)携同转介信去医管局核下之医院寻求治疗。因为这个时候病人已有明确的诊断,医管局核下的医院就会相应排一个较快的期,让病人接受治疗。

就以肺癌为例,因为很多时其他疾病的病徵(好像咳嗽)也可以和肺癌相近。所以如果一个病人因为自己有咳嗽而想接受检测看看自己是否患上肺癌的话,排医管局「胸肺科」的期可能相当的长。但是如果他在「私家」做了检测并确诊为肺癌,他就可以直接前往医管局核下医院的「肿瘤科」接受治疗。

王:又如果病人已在医管局医院开始治疗,但中途想做一些很新的检测,例如是基因检测,他又是否可以再出去私家界别寻找服务?

同时如果病人是医管局转介的病人,在私家界别是否能够得到折扣?

唐:首先答案是可以的。如果病人是有医管局的转介信,私家界别中有很多检测机构都愿意提供一个折扣,这当然视乎不同机构自己的政策,病人可以详细查询。

治疗阶段

王:之後就是治疗阶段。

比如说有一只标靶药是极新的药物,病人需要前往私人界别寻找治疗,并且负担所有有关费用。

如果他已开始了这项治疗,但中途却因为财务状况恶化而不能再继续,需要转回医管局,用药物册cover 的药物或治疗(例如传统化疗),那情况会怎样呢?

唐:这的确是有些尴尬。

所以我常常告诉病人,治疗癌症是一塲颇为长远的战争,病人(和照顾者)适宜从过程开始时已作周详的财务考虑。

如果如你所说,病人已在私家界别开始接受一项昂贵的治疗,但中途却因财务困难而不能继续,那麽他回公家医院仍是可以获得治疗的。

在公家医院当然没有他「用开」的这只昂贵药物,但医生会尽力就他当时的病情、曾接受过什麽治疗等为他提供最适切的治疗。

王:但是停用了这只「贵药」,会不会对病人的病情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唐:当然情况并非最理想。不过一般这些极新和昂贵的药物/治疗,都是适用於癌症已经扩散的情况,而治疗的目的不是根治而是控制病情和舒缓症状。病人如果停用了这些药物,之後具体的结果如何也未必有一定的答案。

所以如果真的在没有选择之下需要停药,病人也不要过度担心,几时都是「有湾转」,病人应该坦诚和医生讨论。

shutterstock_298303490

药物成效是否和价钱直接掛钩?

王:现在越来越多新的药物(例如标靶药物), 但是可以是非常昂贵,动不动几万元一个月。

想请问杨医生是否越新或者是越贵的药物疗效越好?例如是第三线药物比第二线药物好?第二线又比第一线好?

杨:其实除了标靶药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新的药物都很昂贵。我们在这裏讨论的概念是是否越新/越昂贵的药物越好。

其实这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评估一下新的药物比起标準治疗能够带来什麽样的优势。

举例一只新的药物通过临床测试显示出它能将病人恶化的日期推迟两至三个月,但是在生存率方面却没有优势。又或者是有一只新的药物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两个星期,但均是「天价」,那病人便需要考虑是否值得。

所以整体来说新的药物可能有优势,但亦要医生和病人共同讨论是否适合病人自己的处境。

 

第二部份——病人和照顾者如何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有用的资料

王:在怀疑患上癌症甚至是确诊之後,病人和照顾者很多时都会上互联网寻找资料。但有时却是「越找越惊、越找越乱」。杨医生你有什麽意见给他们?

杨:现在很多病人(或照顾者)来见肿瘤科医生之前已经上网做过一些资料蒐集,令他们对病人患的疾病有基本了解,这是一件好事。在香港或是以外的地方,都有不少官方或者是慈善组织提供有用和 user friendly 的资料,例如是政府、医管局、香港防癌会等。涵盖的範围包括癌症不同期数的定义、通常使用的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等等。这都让病人能够更有效率地和医生沟通。

王:是否官方或者慈善机构的网站会较为好些?

杨:一般来说是的。有一些网站是由商业机构(例如有药厂背景者)经营,由於它们有可能倾向推销自己的产品,病人和照顾者就需要小心些。

shutterstock_95538487

 

第三部份——寻找第二专业意见

王:跟着我想请教的是「寻找第二专业意见」的问题,就是英文所说的 seek second opinion 。

如果一个病人在公家医院治疗,但是他想在有必要时很快见到医生,又或者是为了安全感,想见一个人他「睇开」的医生(因为在公家医院是不能选择医生的),那麽他便想在私家界别看另外一个癌症专科医生。

如果他坦诚告诉你,请问你会不会介意?

杨:其实这是很常见的。

很多癌症病人在公家医院治疗,但是他想在有需要时出去谘询私家医生,例如是在确立一个治疗方案的时候,又或者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作出重大改变。这个做法令病人可以作出比较。现在癌症治疗方法大部份都颇标準(standardised ),所以如果公家医生和私家医生提供的意见吻合,会令病人有更大的信心,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癌症实在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不过到了治疗後期,可能已用尽了「标準治疗」(例如已经用过了第一、二、三线治疗),那麽之後的治疗选择便可以非常不同。公家医生和私家医生可能持不同意见。这个时候病人和医生便需要详细讨论和互相了解,作出一个最好的决定。

shutterstock_271845803

 

第四部份——如何处理病人不肯接受治疗的问题

王:一个人患了癌症当然应该积极治疗,但是也有一些例子是病人讳疾忌医,明明是有治疗方法,他们却因不同理由不肯去面对,例如是一位女士患有乳癌,但是她非常不能接受切除乳房、又或害怕之後化疗带来的各种痛苦。

如果遇上这样的情况,请问你会怎样处理?

唐: 我们偶尔也会遇上这样的情况。

我会首先尽量去了解病人有这个想法背後的理由,而大部份情况都是「有迹可寻」的。例如是病人曾经有家人患癌症、在治疗过程中有非常坏的经验,令到他很害怕;又或是他「谂埋一边」,只是集中想著治疗带来的各种副作用和痛苦,而没有想到治疗带来的好处。

有些病人误解癌症最多是带来死亡,所以医不医治没有关係。但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癌症会带来很多痛苦(或英文所说的suffering),治疗是可以帮助到的。最理想当然是能够根治癌症,但万一不能根治,纾缓治疗也可为病人减却很多苦痛。这些可能是病人从来没有想过的。所以医生就会建议他退一步详细思考一下。

从我过往的经验,只要能够坦诚的、详细的理解,必能在某程度上找到大家(病人、照顾者、医生)一些共识的地方( common ground ),而在这共识的基础上,大家便可建构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治疗方案。

shutterstock_757132627

 

第五部份——临床实验(clinical trial)

王:如果癌症已经去到很後期,医生可能会告诉病人在现时已批准的药物( approved drugs)中,已经没有一只能够帮到他。但了解有一些正在试验中的药物,并问病人有没有兴趣尝试,这就是clinical trial。

常常听到外国有临床实验,在香港的情况怎样?

杨:在香港不同的公家医院都有参与一些临床实验,希望能找到一些新的药物将来能够帮助到癌症病人。这些临床实验很多都是国际性的。如果公家医生知道有这些临床实验可能帮助到病人,他会主动向病人提出。

又或者是公家医院没有的,但是医生知悉在两间大学医学院有相关的临床实验,亦可告知病人让他考虑是否有兴趣参与。

王:如果临床实验是在海外进行,香港的病人是否可以参与?

唐:这样较为罕见。

如果病人想去参加海外机构进行的临床实验,便需要作非常周详的考虑。毕竟治疗并不只是单单做一个手术,可能是较为长期的。

如果病人想参加海外的临床实验,首先要对该实验各方各面作出详细了解,特别是需要在动身之前,评估自己是否有合理的机会被纳入为该临床实验的参加者名单内。由於实验是在海外进行,香港的医生便较难作出转介,病人或其照顾者需要直接和有关机构接洽,虽然香港的医生会尽量作出配合。

 

第六部份——病人可否去外国求医/旅行

求医方面

王:如果病人认为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能够找到更先进的治疗,而经济上他亦负担得到,那麽他应不应该去外地治疗呢?有什麽需要考虑的因素?

唐:由於病人需要长途跋涉去海外求医,所以便有较高的风险。

如果病人的身体已经很虚弱,医生便会有保留。

例如如果病人需要坐十多个小时的飞机,那麽他身体是否可以支撑呢 ?

如果病人身体还可以,而他又真的很想去的话,大家便需要事先做一个很详细的计划,或者是应变计划 (contingency planning) ,例如在过程中遇见不同问题有什麽应对方法;有没有 Plan B ;需要带备什麽药物等。

所以整体来说,都是详细的风险评估。

旅行方面

王:所以并非单是金钱的考虑,实在有很多其他複杂的因素。

如果病人不是去治疗,只不过是想去旅行散心,那又可不可以呢?

唐:如果是旅行的话,便要评估病人的状况,例如他是否适合坐飞机、邮轮等。我们会建议病人尽量使用「陆路」、而且是较近的距离,那麽万一发生什麽事情,都可以很快地回到香港治疗。同时除了交通时间不要太长之外,最好在途中容易找到歇息的地方。

shutterstock_521704717

王:除了中药治疗,很多病人也关心所谓「辅助治疗」(英文说的 complimentary medicine)或「另类治疗」(英文说的 alternative medicine),其实医生又会不会反对病人接受这些治疗呢?

杨:我相信第一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性。

如果在医学上有一个非常标準的治疗,而这个治疗是可以治愈病人的(所谓 curative ),但病人为了选择另类治疗而放弃该标準治疗,那麽我便觉得有很大问题。

但如果病人是继续进行该标準治疗,但同一时间他想尝试其他治疗,例如是气功或者针灸,那便无伤大雅。

不过如果病人要在接受一些西医治疗时(例如是化疗)同一时间服用其他治疗的药物,那麽我们便有些担心——因为化疗用的是药;另类治疗用的亦可以是药,那麽便可能有 interaction 了。所以在这段治疗期间,我们都建议病人暂时不要服用另类治疗的药物。

唐:如果病人经历了西医的标準治疗而没有什麽效用,又或者他觉得西药已没有什麽可以帮到他,那麽他想尝试另类治疗我们亦理解。不过我重申安全性是最重要,例如提供治疗的人是否有相关的专业资格等。

王:非常多谢两位今天为我们提供了这麽多有用的资料,解决了我们很多迷思。非常感激!

杨、唐:不用客气。

shutterstock_582083683

寻找另类治疗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一)可会影响主诊医生建议的治疗

(二)治疗本质

(三)得悉治疗的渠道

(四)提供治疗单位/人士

(五)价钱方面

(六)病人(及照顾者)的态度

shutterstock_174657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