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內的心靈關顧

 

主持:王榮珍女士
「走過驚濤駭浪」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主編

 

嘉賓:

陳詩雅女士
沙田區天主教牧靈部單位協調員 (兼任新界東聯網心靈關顧服務聯網統籌員)

張麗碧女士
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有限公司
基督教主任院牧

傳燈法師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
佛教院侍部總監

 

資料整理:蕭敏玲女士

 

 FannyChan.jpg PeggyCheung_0.jpg chuandeng.jpg Janet Wong.jpg

 

 

簡介:

病人身體有病,情緒定受影響,同時由於會想到死亡的可能性、和死亡之後的歸宿,可能會觸發他們對靈性和宗教的追求。

在香港的醫療體系內,有一群分別來自不同宗教的熱心人士每天在病房內穿梭,他們的名稱雖然各有不同(天主教是牧靈、基督教是院牧、佛教是院侍),但大家都是很努力的去支援病人和照顧者,聆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提供疏導情緒的窗口;以及在病人如有需要的時候向他們介紹自己所屬宗教的理念。

「在這篇訪問中,我們特別邀請到來自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心靈關顧員,和我們介紹一下他們所屬機構提供的服務,同時分享一下他們在關懷路上的點滴。

 

第一部份——心靈關顧服務
第二部份——如何關懷病人
第三部份——心靈關顧員的資歷
第四部份——遇見的困難
第五部份——難忘的經歷

 

第一部份——心靈關顧服務

王: 病人身體有病,情緒定受影響;情緒波動起伏,又會令病情有變。雖然有家人照顧,但很多時為了不讓他們擔心,病人反而不想和他們談及自己心中最深層次的恐懼。同時由於會想到死亡的可能性、和死亡之後人的歸宿,可能會觸發他們對靈性和宗教的追求。在香港的醫療體系內,有一群分別來自不同宗教的熱心人士,他們每天在病房內穿梭,關懷臥床院友,聆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提供疏導情緒的窗口;及在適合時向病者介紹自己所屬機構的宗教理念。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來自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心靈關顧員介紹一下他們提供的服務,同時分享一下他們在關懷路上的點滴。

他們就是:

陳詩雅女士
沙田區天主教牧靈部單位協調員 (兼任新界東聯網心靈關顧服務聯網統籌員)

張麗碧女士
基督教主任院牧
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有限公司

傳燈法師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
佛教院侍部總監

心靈關顧英文是 spiritual care。首先很多人未必知道醫院內有宗教機構提供心靈關顧服務,可否介紹一下你們的團隊及服務,讓大家多點認識?

陳: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91年成立醫院牧民委員會,目的為統籌在本港醫院的牧靈服務及傳揚基督福音的訊息。這包括為住院的病者及其家屬提供身、心、靈的關顧,以及為院內的員工提供靈性支持及安排宗教服務。我們的服務對象包括病人、病人家人、朋友或照顧者、醫院內員工,或其他在院內有靈性需要的人士。

王:基督教方面呢?

張:於1985年,麥大衛博士應邀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腫瘤科開展基督教院牧服務,盼能以具體行動表達上帝的愛。服務對象主要包括: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院牧會主動進行床邊探訪、回應醫護與各方轉介、關顧醫護員工,以及定期舉辦各類聚會及節期活動。院牧受過專業訓練,專責照顧病人及家屬的心靈需要,並與其他醫護、義工、社區及教會夥伴攜手合作,促進治療果效,致力使醫院成為一個實踐「全人醫治」的地方。

王:佛教方面呢?

傳:大覺福行中心的佛教院侍服務成立於2011年的,正如我們的名字所言,佛教院侍的工作是在醫院內侍奉病人的心靈,陪伴院友及提供靈性關懷,另外,我們亦會為病人和照顧者提供情緒支援以至臨終關懷。為提升病者、其親友及醫護人員的心靈力量,佛教院侍部亦會定期與院方合辦生死教育講座、正念禪修、心靈關顧工作坊、創意手作坊及節日聯歡等,讓大家懂得把握生命,活出人生的價值及意義。

shutterstock_2094880051

 

第二部份——如何關懷病人

王:你們提供的服務實在是非常全面,由病人、病人家人以至醫護人員,你們也會關顧他們的心靈健康,這實在是填補了目前醫療體系內的一個空檔,特別是能走到病人床邊探訪,陪伴他們渡過乏味的留院生活。

請問你們與病人傾談的時候,有沒有一些特定的流程及討論題目?

陳:我們進行床邊探訪時,會視乎病人的靈性需要而與他開展話題。

一般而言,我們在收到醫院的轉介後,會作第一次探訪,我們會評估病人的靈性需要,從而提供適當的支援。最常見的支援方式,是透過聆聽和陪伴,讓病人可以抒發情緒,又或者是探索他們認為重要的話題,這些話題可以包括他們自身的價值、人生中苦樂的經驗、生命的意義、與信仰的關係以及對死亡和死後世界的探討等等。

如果病人是天主教徒,我們更會因應他的需要, 安排神父探訪及施行聖事。另外,當病者出院或過世,我們亦會按他們或家人的要求,視乎需要轉介給教會繼續提供支援。

張:基督教院牧會定時走訪不同病房探望病人,如傾談間發現病人有需要,會於一兩天後覆探。

我們深信人不但有身體上的需要,也有心靈上的需要;所以院牧關懷的課題,會聚焦於五個人心靈的基本需要,包括:

1. 人生意義
2. 自我形象
3. 愛與歸屬
4. 饒恕接納
5. 永恆盼望

我們相信當這些心靈需要得到撫慰,病人便可以更有力去面對病患或生活上的挑戰。

院牧會藉著同理聆聽、陪伴、探究、生命回顧等,讓病人可以整合過去的人生,肯定過去的意義,然後活好今日,最後存著盼望迎見未來。

傾談間,如果病人對信仰有興趣,院牧會樂意解說;如果病人想洗禮,院牧亦會安排禮儀。此外,院牧會藉著詩歌、聖經經文、祈禱,給病人更多力量渡過每一天。當病人康復出院,想參與教會聚會,院牧樂意為他推介,有需要時,亦會陪同出席。

傳:佛教院侍希望透過適切陪伴、聆聽及同理病人及家屬,提供五全(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關懷與支援;引導病人與家屬坦誠溝通、懺悔過失、修復關係、解冤釋結;鼓勵病人與家屬做生命回顧、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肯定病人在過去的人生中對家庭、對社會的努力付出及生命價值。如果病人有未竟的心願,我們會盡量引導家人助其達成;傾聽病人心聲,他的不捨得、放不下;引導病人做死亡準備,如囑咐後事安排。

在服務內容上,視乎病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家庭及靈性情況,來決定探訪次數的多寡,從一次到持續多年不等,如病情嚴重甚至已到晚期的,探訪會頻密到一天兩次;也會考量病人的支援網絡,家庭成員之間是否互相補位等。病人出院後,如有需要,可安排家訪。

1843062676

 

第三部份——心靈關顧員的資歷

王:聽到你們的服務範圍實在非常廣泛,而生死是最敏感的題目,如果處理不善,非但不能幫助到病人,甚至會帶來傷害。請問要加入你們的團隊需要甚麼資歷或是經過什麼培訓?

陳:我們的牧靈工作者大部分是信徒,亦有少部分是修道人,例如修女。

同工們必需是教友,大部分本身有讀過一些教理或神學課程,入職之後需要定期接受培訓,包括各類型的專題講座、靈修、團體避靜等等,當中每個同工必需參加「臨床牧靈課程(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CPE)」。CPE是一項關懷和牧養處於困境人仕的專業訓練課程,當中包括臨床實習、導師個別指導、逐字報告、小組研習、個案研討、個人及神學反省等等。

張:基督教院牧必須要完成神學訓練,一般都具備做傳道人或宣教師的資格,部分院牧更具有牧師的身份。除此之外,更要接受「臨床牧養關顧教育」(CPE)的專業訓練。課程內容包括:神學、醫學、社會學及心理學,並透過臨床實習、病室報告、小組交流和督導評估等,使院牧服務達致專業水平。當正式成為院牧後,每周的同工會,會輪流分享個案,期盼能在理念和技巧上,持續進步。

傳:院侍團隊由出家法師及在家居士組成。院侍必須完成由佛教院侍部舉辦的醫院關懷服務初階、中階及高階專業培訓課程,累積足夠的床邊探訪關懷經驗,可以一步步循著晉升階梯提升。同時,無論出家或在家院侍,都必須擁有佛學碩士或同等學位。院侍需要出席每月一次的院侍聚會,彼此互相切磋。並不定期參加坊間相關的專業課程,以及透過講學,與大眾分享經驗。

shutterstock_291554306

 

第四部份——遇見的困難

王:心靈關顧服務非常有意義,但亦是非常困難。例如病人可能因為心情不好,拒絕你們的好意。知道各位都是很資深的心靈關顧員,可否和我們分享多年來遇到的一些困難。

陳:在關懷病人時,很多時候會碰到很擅長解決問題但不擅於表達情緒及心意的院友。我們通常會先讓當事人認清自己的情緒,讓他們抒發。通常他們在理順了自己的情緒後,都會找到一個新的角度去面對問題,會更勇敢去表達自己心意或者準備自己去接納對方的情緒。另外,我覺得有時在安排探訪時間上頗有困難。病人在醫院意外地很忙碌,不是要去做檢查,就是去了做物理治療;而我們探病通常要避開交更或醫生巡房時間,所以到病人真真正正可以安頓下來見面的時間,其實很有限。

張:一般來說,病人的迷惘、困難和關注的問題會因著他本人的性格、病情的輕重有所不同。如果他的性格是比較樂觀、病情屬輕症,那麼,他的憂慮會比較少。但假如病人性格沉鬱多慮,又不幸患上一個不能治癒的重症,當我們主動接觸關懷他時,他或會抗拒,會把內心的不甘心、憤怒,發洩在我們身上,甚至會有不禮貌的回應。此時,我們便更需要明白病人的憤怒並非針對自己,若能理解,會較容易持續地關心他;當彼此建立了互信,病人便會願意表達內心複雜的感受。

傳:每位病人都是獨特的,我們需要以同理心去陪伴及聆聽他們的心聲。對於病人接不接受關懷探訪,院侍必須尊重其意願,不應強求。身罹疾病或死亡將至時,病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困擾:

身體症狀;
心理情緒;
社會家庭;及
靈性議題。

疾病所帶來的疼痛與不適,可以用藥物紓緩。至於其他三個方面,則需與病人建立互信,然後陪伴病人一一去面對及處理。

王:你們陪伴病人走過不少驚濤駭浪,相信你們也許也有心力交瘁的時候。在不斷付出及關懷他人的時候,你們是如何照顧自己的心靈?

同時你們又有什麼意見給所有照顧者?

陳:探訪是一種花耗心力的工作,每一天上班或回家路上,我都會刻意繞路到聖堂靜靜沉澱,將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方交給天主。時間可能只是短短的五至十分鐘,但已經可以幫我好好充電、重整自己。

作為病人的照顧者,我們的生活時間表往往要按病人的生活需要去編排,有時因為資源缺乏,我們要犧牲自己的需要和時間去照顧病人,長久下來會令自己變得疲憊。因此,我們會提醒自己,既然我們是病人的支柱,更加要好好照顧自己。機械人也要充電、要休息、三餐均衡飲食,間不時輕鬆玩樂,跟朋友分享溝通 - 這樣我們才有能量去照顧病人。

如果一個人照顧太吃力,就更需要跟家人或團體提及尋求支援,千萬不可單打獨鬥,自己摃起所有責任。

張:我當院牧已經超過十年,有時內心都會出現無力感,很多負面感受都會跑出來。在這個情況下,我先要覺察自己的情緒,然後提醒自己要停一停,或許請一兩天假安靜退修。如沒有這空間,也要學習抽離,例如:下班後到公園散步、聽詩歌、寫日記、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作為家屬的照顧者,要長期照顧患病的家人,要承受的壓力會更加大,所以在有需要時要向合適的人傾訴或尋求幫助。照顧者亦要知道照顧病人是整個家庭的事,如其他成員可以,是應該一起分擔,不要自己獨自承擔。要安排好休息時間,不要因為忙於照顧工作,便減少或放棄個人娛樂,或與友人相處的時間,這樣對自己的心靈狀態是不健康的。

傳:照顧者亦要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是無法改變整個局面。

每個病人,或者說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經歷,別人無法替代或扭轉已成熟的果——比如眼前的病,這個認知很重要。

照顧者可能面臨瓶頸或感到虛耗,此時便要更加醒覺,以智慧去療癒及轉化情緒。照顧者也需要給自己留有喘息空間、療癒空間。禪修最能讓自己與自己相處,簡易的放鬆身心,體驗呼吸,靜觀念頭、情緒、感受的來去,不予回應,清明而不為所動。經常練習,心力會強壯起來。

shutterstock_393041860

 

第五部份——難忘的經歷

王:可否請大家和我們分享一些難忘的經歷。

陳:讓我來分享一個「痛而不苦」是有可能的故事吧。

阿強是一位長期病患者,三十多歲時因為一次手術失敗的經驗,之後十年額外做了好幾次修復的手術;好不容易康復,幾年之後,又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行動不便之餘,長期都要忍受痛楚,最後連工作能力都失去了。後來因臥床時間變多,連氣管都經常發炎。家中雖然有太太和女兒,不過因為照顧上有困難,只不過是六十出頭的阿強,已經要住進老人院了。

聽到這裡,你以為阿強一定要愁眉不展,怨天怨地,或者終日鬱鬱不歡的樣子?事實剛剛相反,阿強大部分時間都是溫文有禮,雖然時刻都忍受住痛楚,但我未見過他向醫護和工作人員發脾氣。對於生命中的種種不幸,他都盡量安然接受。

阿強唯一的渴望,是可以領聖體。阿強入住的老人院,原本是有神父每月到場為院內教友舉行彌撒的;可是,連續幾個月,彌撒的日子都碰上他支氣管炎,要在房間內隔離,他已經差不多大半年沒有領過聖體了。我知道之後,立刻去安排送聖體。領過聖體後,他說:「陳姑娘,很多謝你,願天主祝福你!」我忍不住問他,「我知道你其實很辛苦,你反過來祝福我呢?難道你都無不開心?你是如何做到的?」阿強說:「你可以為我送聖體,我真的很開心!所以我感謝你,我想祝福你!痛已經是事實,難道因為痛就要去發脾氣?令身邊的人不開心嗎?可以領聖體,有耶穌陪伴我,我已經很感恩。我雖然是病人,仍然可以祝福身邊的人,見到照顧我的姑娘忙來忙去,說聲多謝,跟他們打打氣,不是很好嗎?」

我們未必能夠主宰命運,但我們可以選擇態度。阿強教懂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病人未必一定是「痛苦的弱者」,他們在困境中依然可以選擇感恩、選擇祝福,選擇去愛。

張:我曾遇過一個患癌的女病人,她試過不同治療,導致身體急促轉差。三年多以來,她都是積極治療,希望能打贏這場仗,但即使受了很多苦,病情都沒大進展。一天,醫生巡房,直接和她說:「化驗報告出了,癌細胞已擴散到肺,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病人聽後,即時大哭,情緒失控,於是姑娘緊急轉介院牧。

當我到達後,她第一句就問:「點解?點解會咁?我之前切了個子宮,想著會好吧,怎知又擴散去肺,電完想著沒事吧,現在又說再有腫瘤。我還做過好多次大電、細電,弄得膀胱經常發炎,點解?點解要這樣對我?」我容讓她表達內心的不甘心、憤怒、悲傷;之後,我嘗試和她一起尋找意義,我問她:「其實,你之前那麼辛苦都撐下去,是為了誰?」她的情緒又再激動,邊哭邊說:「我為了對仔女,我知將來在天家可以再見,但我真是不捨得他們,他們好乖的!」她越哭越厲害,原來她的堅持是希望可以和兒女有多些共聚的日子。當她再次確認這一點,她知道作為媽媽,她已經盡了力,已經無憾。

當聽見醫生的噩耗,她需要確認死後世界會是好的。我問她:「現在剩下的日子不知還有多少,或者長,或者短,你還有什麼心願想完成?跟住你會怎樣?」她說:「沒啦,我什麼都交代了。我知我離開之後會返天家,我阿媽走時,我求天父接納她,我半夢半醒,見到阿媽坐在椅子上,耶穌伸手接她走,所以我知我將來都會返天家。」病人這個經歷讓她堅信死後會被主接回天家,因為這份信心,可以減少她對死亡的恐懼。最後,我為她禱告,把她帶到上帝面前。

兩日後,我再探她,她正在吃薯片、飲可樂,她說這些食物,以前是一定不會吃的,現在能吃就吃,能喝就喝。她好像從危機震盪中,終於可以站穩了,可以繼續迎接前面的挑戰。

傳:讓我分享一位中港司機的故事。

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和姐姐帶大。姐姐出嫁後,留下他與母親同住。不知是否開長途車,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坐姿的緣故,他的脊椎和神經受壓,醫生建議手術。眼見同院的另一位病人,手術後的情況更差,手腳無力,無法自理,他害怕自己也會像他那樣,焦慮得徹夜難眠,潸然流下男兒淚。

我們經常陪伴及同理他的處境,耐心聆聽他的心聲。他想起家中母親供奉多年觀音菩薩,便虔誠地念起菩薩名號,祈求手術順利。果然,手術很成功,之後他努力做復健,並自動自發關懷其他院友。將近八年過去,雖然脊椎神經的疼痛未有間斷,但他堅持運動,希望生命長一些,可以陪伴媽媽久一些。

最近,年近九十的母親食慾不振,體重大跌,人很憔悴。入院檢查,原來腸塞了,醫生交代要有心理準備!他焦急得如火鍋上的螞蟻。醫生問他:「如果出現緊急情況,要搶救嗎?」他舉棋不定:搶救會給媽媽增添痛苦,不搶救就等於放棄媽媽了!這時,他又想起家中的觀音菩薩,馬上虔誠祈求菩薩指點迷津:如果媽媽的壽元該盡了,就讓她輕鬆自在地走!如果她命不該絕,就讓她好起來!及後醫生替他媽媽施行手術,而手術亦很成功。他很開心,但亦理解媽媽有一天中會離開他的。他告訴我他會接受上天的安排(無論是什麼安排),他的責任就是在未來不知多長的日子裏盡量照顧媽媽,就像媽媽一生養育他毫無怨言一樣。

王:今天真是感激各位到來和我們分享你們的經驗,令我們更加了解心靈關顧這個課題。

陳、張、傳:不用客氣。

(於2022年5月定稿)

shutterstock_554296531



如何尋找心靈關顧服務
 
病人和照顧者可以

• 直接向醫院內的心靈關顧服務(天主教牧靈部、基督教院牧部、佛教院侍部)查詢;

• 向病房姑娘提出需要,由病房轉介;及

• 辦公時間直接致電有關機構。


 


在那極度傷心、艱難的歲月中,信仰能安撫那支離破碎的靈魂。


shutterstock_39959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