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手術治療

 

朱建民教授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

 

訪問:王榮珍女士

 

Prof-Chu.jpeg Janet Wong.jpg

 

 

簡介:

在這篇訪問中朱建民教授和我們詳細解釋胃癌手術治療的各方各面,包括什麼病人適合手術治療、手術切除方法、手術的風險、後遺症和如何應對等。

 

第一部份——胃癌基本認識
第二部份——治療胃癌的不同方法
第三部份——手術治療
第四部份——不同手術方法
第五部份——副作用和處理方法
第六部份——持續監察
第七部份——給照顧者的話

 

第一部分 ── 胃癌基本認識

王:今天我們談的課題就是胃癌—-手術治療,朱教授非常感激你接受我訪問。

朱:不用客氣。

胃的結構和功能

王:或者我們從基本談起,可不可以說一說胃的結構和功能?

朱:胃是腸道系統的一部份。當我們進食時食物就會經過口進入食道,經過賁門、胃、幽門、十二指腸、再進入小腸,在這裏真正的消化過程開始。

胃主要是一個儲存食物的器官,但它亦有其他重要功能:

-它的頂部會分泌因子去幫助吸收維他命B12,所以如果因為癌症切除胃部,病人便需要長期注射維他命 B12;及

-胃會分泌胃酸,胃酸有殺菌的作用,所以如果一個人因為手術切除或是藥物理由而不再/減少分泌胃酸,那麼當有細菌入侵的時候,病人就會較容易感染:患腸胃炎。

其他還有一些荷爾蒙方面的功能,不過最主要就是以上所說的。

 

胃癌轉移的模式

王:胃癌顧名思義就是胃部的癌症。想請問如果癌細胞擴散,通常會轉移到什麼器官呢?有沒有一個可預見的模式?

朱:在轉移方面有四個渠道:

一、通過胃的黏膜向外擴散

胃癌最早期會影響胃的黏膜,隨着時間癌細胞會向外發展,因應腫瘤所處的位置會擴散到附近的器官——如果是前面就是肝;後面就是胰臟;左面就是脾;而如果是下面則是大腸。不過就算轉移到這些部位依然可以用手術把有關器官切除;

二、通過淋巴腺

在腸道和胃部有很多淋巴腺,淋巴腺主要功能是用來運輸脂肪質的消化物,但是癌細胞亦可以通過這個渠道擴散。

由於淋巴系統最終會返回血管,所以癌細胞亦可經胸腔和大靜脈轉移到其他部位,最遠去到頸部。所以當醫生替病人觸診時,在頸部摸到硬塊亦會懷疑是胃癌;

三、通過血液系統

癌細胞亦可以通過血管擴散,而最近的器官就是肝,所以胃癌擴散到肝是最常見的;及

四、通過腹膜

腹膜就是在腹內有一層膜包住不同器官,當胃癌侵蝕到胃的表面,有些癌細胞會剝落,繼而擴散到腹膜。由於這些癌細胞非常細小,所以就算做掃描也不能見到。

 

胃癌的分期

王:請問胃癌的分期是怎樣?

朱:癌症的分期是依靠一些國際系統,而這些系統是會不時被更新的。

大部份分期主要是靠分析三方面—就是所謂 「TNM」。

T 就是 Tumor,即是腫瘤——腫瘤越大/越多期數便越高;

N 就是 Nodes,即是淋巴結——越多淋巴結受影響情況便越嚴重,外科醫生亦需要在做手術時做淋巴掃除;及

M 就是 Metastasis,即時擴散或是遠端轉移,如果癌細胞有擴散便已是第四期。

在胃癌方面分為 T1 至 T 4 期。T1最輕微而T4則最嚴重。

分期的用處就是能夠提供預後(prognosis),同時協助制定治療方向,例如需不需要做化療等。

 shutterstock_1440002489.jpeg

 

第二部份——治療胃癌的不同方法

王:我了解如果想根治胃癌,手術會是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不過在詳細討論手術治療之前,可不可以宏觀和我們講解一下治療胃癌的不同方法?

朱:當一個病人被確診患有胃癌的時候,醫生就會考慮兩方面:第一就是他的身體狀況可適合接受手術治療;第二就是癌細胞可有擴散。如果是已經擴散的話,那麼第一個治療手段就不是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根治癌症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如果病人的身體狀況許可,同時又沒有擴散的情況,那麼醫生就會安排他接受手術治療。

但是如果病人的癌細胞已經擴散,那麼醫生就會因應情況替他安排做術前化療或術後化療。

如果腫瘤範圍很大,病人可以在手術前先做化療將腫瘤縮小。

醫生亦可在做完手術之後,因應病人胃癌的期數,替他安排術後加強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

王:除了化療之外,在治療胃癌時可否用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

朱:

電療

在治療胃癌時電療的角色較小,但亦有兩個情況應用得到。

第一就是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需要止痛,那麼電療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第二就是如果在一些很細微的地方比如手術駁口有癌細胞,又或者是有某些淋巴位置可做定點治療,那麼電療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標靶治療

如果治療方案是手術加以加強化療的話,那便不會使用標靶治療。

現時標靶治療有兩方面的應用。

第一就是病人發現胃癌的時候癌細胞已經轉移,而病人有 HER2 這個基因變異,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加以標靶治療,會較單用化療有效。

第二就是如果一線、二線治療都不能湊效,那麼醫生便會考慮標靶治療,這會是一些血管干擾藥。

免疫治療

在治療胃癌方面免疫治療是很新的。有一些研究指出在某些特定情況免疫治療可能有些成效,但始終是較新的發展,相較之下化療的應用範圍廣泛得多。

shutterstock_1445360741.jpeg

 

第三部份——手術治療

王:我們現在就集中討論手術治療。請問什麼類別的胃癌病人適合接受手術治療?是不是以癌症期數為準則?

朱:如果癌細胞沒有轉移的話,那麼病人便適合接受手術治療。

在一些其他國家例如是日本或韓國,由於胃癌病發率高,所以在當地是有做胃癌人口篩查的,很多個案故此是在早期被發現。在這情況下,醫生只要用胃內窺鏡手術便能切除癌細胞。但是在香港我們沒有做胃癌的人口篩查,所以很少病人能在如此早的階段發現胃癌。

由於大部份個案都是在較後期才被發現,所以便需要用手術切除(及其他適當方法)去治療。

手術方面,近年來大部份的個案都是以微創手術進行,取代了傳統的開腹手術。

至於需要切多大範圍,則要視乎腫瘤的位置和大小。位置方面可以分為上端、下端又或者是全胃切除。此外,醫生亦會做一個淋巴腺清掃(稱為 D2 淋巴腺清掃),目的是如果癌細胞真的已擴散到淋巴,我們也可以將它們一併切除、提高治愈機會,同時這樣做在分期方面的準確度亦會增加。

王:你剛才提到全胃切除,請問如果一個人整個胃都沒有了,那麼對他日常生活有多大影響?他還可不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朱:由於已經切除整個胃部,病人就失去了胃儲存食物之功能,不能夠一次過吃很多,要少食多餐。例如以前一天吃三餐現在便要吃五、六餐,亦不適宜再吃自助餐了。因為用小腸代替了原有的胃之後,儲存食物的功能被削弱了很多。

剛才我們亦談到在胃的頂部有因子協助吸收維他命B12,因為切除了胃,病人便要終身注射維他命B12(最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因為沒有維他命B12會造成很嚴重的問題,例如是貧血或是是影響到神經系統。

王:切除胃部之後是用小腸來替補的,但是胃就是胃、小腸就是小腸,這會構成問題嗎?例如胃能夠分泌胃酸而小腸就不能。

朱:沒有太大問題,不會影響生存能力,當然病人需要作出調教,例如改變飲食習慣,有些病人可以在手術後很快便適應,但大部份都需要一段時間。

 shutterstock_2029860293.jpeg

 

第四部份——不同手術方法

不同方法

王:現在我們詳細討論一下不同的手術方法。

常常聽見剖腹(open surgery)、微創(laparoscopy)、機械臂(robotic )、甚至是達芬奇( Da Vinci),可不可以替我們解釋一下。

朱:你提到的所有方法我都曾經做過,因為在我受訓的年代是沒有微創的,全都是以開腹手術進行胃部切除。

後來有了微創手術,最早期適用於較簡單的手術,例如是膽的切除或是肓腸的切除。隨着微創手術越來越成熟,醫生就考慮可否應用於胃部切除方面。早期亦即是九零到二千年頭左右,大家是有憂慮的,特別是微創可否做到淋巴切除部份。不過隨着時間過去,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微創手術的成效和開放手術一樣,當然最重要是醫生有適當的培訓和經驗。

至於機械臂這就較多爭議。研究指出相較於微創手術,用機械臂做手術沒有太大格外好處,尤其是於手術期間所引用的 「port 」,比微創手術時使用的還大,創傷性更高。此外機械臂手術的費用亦更高昂。

不過機械臂手術在其他領域可以發揮很高的成效,例如是前列腺切除手術,所以使用什麼手術方法要因應疾病的種類。

王:那麼 Da Vinci 是什麼?

朱:Da Vinci 是早期引入的一個機械人系統的名稱,只是一個商業名稱,之後有更多新的系統。

手術過程

王:現在我們用微創手術做胃部切除,其實一個胃究竟有多大?怎麼可以只是通過幾個小孔就能把胃部切除而且從腹腔取出來?

朱:做胃部切除微創或機械人手術時,我們會先在病人肚臍之下打一個小洞,這是用來放入一個鏡頭的,去查察癌細胞可有腹膜轉移。這些細胞是非常細小的,做影像檢測是看不到的。除此之外,我們亦要看看可有黏連的情況。那什麼是黏連呢?就是如果病人之前曾經開過刀又或是發過炎,那麼腹腔內就會產生黏連(adhesion)的情況。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加長手術的時間,而如果黏連真的很嚴重,就不能做微創手術了。

在檢查過之後,如果沒有腹膜轉移及沒有黏連,那病人就適合做微創手術。

醫生通常會再在病人腹部打四、五個洞,通過這些洞醫生就可以放進一些很長的儀器,這些儀器是用來抓緊胃部或是其他軟組織,讓醫生可以用不同儀器(例如剪刀、電刀)來分割血管,在過程中我們要很小心分割很多血管、並拿取組織去做化驗,

整個微創過程(包括切除和接駁等)大概需要四個小時。

王:我相信這些洞都是很小的,怎麼可以從它們取出整個胃?

朱:手術開始的時候這些孔是很小的,由 5 mm 到1.2 cm 不等,如果有需要我們可以將它們適當擴大。通常我們會使用那個放置鏡頭的洞來撤走胃部,因為這樣做病人術後不會感覺太痛。

不過如果病人的腫瘤真是非常之大,沒有辦法從這些小洞撤出,那麼從一開始我們便會放棄用微創手術而用開腹手術。

手術風險

王:請問手術風險方面怎樣?

朱:手術成功與否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病人的身體狀況(病人的年紀、可有慢性疾病、營養狀況等)、病發的期數、做手術醫生的經驗等。如果病人是有內科疾病比如糖尿病,那麼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又或是病人非常瘦弱,那麼就需要在手術前替病人做食管餵飼,令他有足夠強壯的體魄去接受手術。

shutterstock_1152711524_1.jpeg

 

第五部份——副作用和處理方法

王:手術切除後病人要面對什麼副作用——除了你剛才提到病人不能一次過吃太多東西?

朱:重點就是用小腸來替補被切走的胃,在儲存功能上的確較差。所以當病人吃得過多食物的時候,就會有「頂着」的感覺,不過只要站起來四處走走,一會兒就不會有問題了。同時病人要慢慢咀嚼食物,因為如果咀嚼得不夠,病人吞下後亦會有頂住的感覺。

再者就是喝奶要特別小心,正常人喝奶之後,奶會在胃部停留一段時間才進入小腸,但是如果切除了胃部,奶就會直接進入小腸。特別是如果病人喝的是奶粉的話,那麼初期必須將奶粉足夠稀釋,令腸道能慢慢適應它的濃度,否則會有肚瀉的現象。

王:是不是只是喝奶有這個問題,喝其他流質的食品如湯則沒有?

朱:對的。

王:那麼沒有胃部製造胃酸又如何?

朱:那真是沒有辦法,因為小腸是不能分泌胃酸的,小腸基本上是鹼性的。

胃酸有殺菌的功能,沒有胃去分泌胃酸的話,當病人吃了有細菌的食物,就會容易有腸胃炎。同時食物內有一些物質是需要胃酸來協助吸收的,例如是鐵質,所以如果病人切除了胃部/沒有胃酸的話,就可能需要吃鐵丸來保持鐵質的水平。

王:如果做胃部切除,一定會有駁口位,那會不會有爆裂或者滲漏的問題?

朱:讓我詳細解釋一下,切除胃部可以是切除上部或是下部、甚至是把整個胃切除。

如果是切除下部的話,第一類型手術就是將胃連接到十二指腸,之後再連接到小腸;第二類型就是直接將胃部連接到小腸。前者效果比較好。

如果是上部胃切除,就是將胃連接到食道,做的時候我們會特別小心需要防止胃酸倒流。

至於全胃切除,我們就會「關掉」十二指腸,將食道連接到小腸,做的時候又會再做一個步驟防止將來膽汁走到食道,這就會構成兩個駁口。

無論是那一種做法都有滲漏的風險,滲漏通常是在手術後一星期內發生,之後便通常沒有問題。

整體來說滲漏的情況很少出現,大家不必擔心。

王:在切除胃部之後,病人在飲食習慣方面需要怎樣調教?例如魚生較為高風險需要避免?又或是中國人覺得需要吃得清淡一點?

整體來說有沒有什麼需要戒口?

朱:我們要從不同階段分析。

手術後病人是不可以立即進食的,需要等三、四天,之後病人開始進食時亦只可以進食流質,讓他感覺一下手術後的胃部。

在手術後大約一星期,如果病人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吃一些軟的食物。因為在這個時候傷口還在愈合中,如果病人吃硬的食物便需要胃部去磨爛,這會影響傷口。所以蔬菜方面要選擇一些軟身的(例如瓜類蕃茄),而肉類方面就最好預先切爛。

在病人痊愈後,基本上他在飲食方面不需要有太大的限制,但有以下需要留意的地方。

第一就是剛才談到牛奶的問題。

第二就是油膩的食物。要消化油膩的食物是需要膽分泌膽汁去幫助的。手術除切去一部份(或全部)胃部之外,還會傷及一些神經線,這令病人如果吃油膩的食物時容易有肚瀉的現象。所以在手術後初期,病人需要避免吃油膩的食物,特別是煎炸的食物。隨着時間過去,如果慢慢發現胃部可以適應的話,那便可以少嚼輕嚐。

第三就是留意一些會形成固體的食物,例如是中秋節的柿子和螃蟹,如果一齊進食,會形成一些胃石、阻塞腸道。同時有一些橙是很多渣的,亦應該避免。

王:那麼溫度方面如何?是否可以吃凍的東西或是很熱的東西?

朱:其實人的腸道本身是適應暖的食物的。

所以如果喝冷飲的話,冰冷的液體直接進入腸道,病人就很容易有肚瀉。所以要在痊愈之後慢慢適應。

至於很熱的食物會增加食道癌風險,所以一向都不建議。

王:那麼辣的食物呢?

朱:辣的食物反而沒有太大問題。不過要這樣說,有一些研究指出輕微辣的食物會令胃的黏膜血液循環加快,是有好處的。不過如果是很辣的食物,情況則會相反,所以不建議。

所以可以吃「小辣」、但不能吃「大辣」。

王:請問胃癌的病人通常是不是非常的瘦?

朱:通常胃癌病人在手術後體重會跌一成。至於長遠的體重,就要看他本來的身體狀況。

不過一般來說都不會是極瘦,因為如果病人的體重極不理想,醫生會轉介他去見營養師,通過調教飲食習慣和進食高熱量的食物能將體重改善。

shutterstock_1457876828.jpeg

 

第六部份——持續監察

復發的機會

王:請問手術之後復發的可能性有多大?

朱:那就需要看期數。

如果是第一期的話,九成以上的病人的癌病會被根治。

如果是第二期的話(如病人不接受術後化療),就有兩成的機會復發。

如果是第三期的話,就有四成的機會復發。

我們建議是二期以上的病人都需要接受術後化療,化療會成功將復發的機會減半。

王:既然病人已經接受了手術切除,為什麼還需要接受化療呢?

朱:這是因為越高的期數,就會有越大機會有癌細胞匿藏於身體之內,而這些癌細胞是檢測不能發現的。如果不做化療,這些癌細胞就會在若干時日之後出來作惡,這就是復發。

所以當我們說復發的時候,並不是指身體內有新的腫瘤,而是指手術的時候已經有殘餘的癌細胞不能被清除、匿藏於身體之內,如果真是有這樣的情況的話,術後化療就是希望能進一步殲滅它們。

雖然做化療不是能夠100%杜絕日後復發,但起碼能夠減低復發機會(大約一半)。

王:想回頭澄清一下是不是第一、二、三期的胃癌病人都能夠接受手術治療,但第四期便不可以了?

朱:第四期的意思就是癌細胞已經轉移,通常是不會做手術的了。但是亦有例外的情況——比如癌細胞導致嚴重腸道阻塞令病人不能進食、又或是產生嚴重的出血情況,那麼便會用手術進行一些姑息性治療(palliative treatment)。

持續監察

王:在手術完成後,病人需要如何持續監察?同時監察是找外科醫生還是腫瘤科醫生?

朱:這視乎病人癌症期數。如果病人是第一期的話,做完手術不需要做化療,那麼持續監察就由外科醫生去做。

至於監察時期的長度,一般是五年。監察的方法是做胃鏡;電腦掃描或是正電子掃描(如果病人情況較嚴重,例如是三期,那麼做正電子掃描較為適合)。

監察五年的理由是因為在五年之後,癌症復發的機會便很低。偶爾會有病人在七、八年之後復發,但畢竟是少數。

王:請問胃癌有癌症指標( cancer markers) 嗎?

朱:胃癌是有一些癌症指標的,包括:

CEA

CA19.9

CA 72.4

但這些指數並不是絕對準確,而且亦不是只對胃癌有反應(specific)(例如是對胰臟癌也可有反應),故此並不可以用來作診治之用(diagnosis),只可以用來做追蹤(tracking),或是趨勢分析 (trend measurement)。比如一個第四期病人在接受某種治療後癌症指數大幅度下降,那醫生便知道那種治療是湊效的。

有些朋友在做例行體檢時會做這些癌症指標檢測,其實由於其準確性不高,很多時會引致沒有必要的擔憂,這是不需要的。只有確診了的癌症病人才需要做。

(不過有一些markers例如血液甲胎蛋白檢查於監察肝硬化/肝癌是很有用的。)

王:為什麼這些指標會無故升高?

朱:可能是因為發炎,又或者有些吸煙的人士有些指標亦會較高,甚至一些我們不知的原因。

王:當我們說病人五年之後都沒有復發,是不是指身體內已經一個癌細胞也沒有?或是可能還有少數癌細胞,只不過是病人的免疫系統能夠成功防止它們作惡?

朱:正確的概念應該是這樣——手術只可以局部清除癌細胞,其他就要靠化療來幫手,這就是為什麼在治療第二期以上的胃癌病人時需要用化療,因為手術是切不清所有癌細胞的。

化療有效減低日後復發的機會,但也不是一定能夠做到。例如如果病人在一發現胃癌的時候已經有遠端轉移,那麼就算做了化療,病情日後也可復發。但是我們還是建議做化療,因為這可減低復發的機會。

shutterstock_1624553017.jpeg

 

第七部份——給照顧者的話

王:我們這本手冊是專門為照顧者而設的,請問敎授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的病人和照顧者?

朱:最能夠幫助病人的一定是家人或是照顧者,因為只有他們能夠長時間和病人在一起。從醫生的角度來看,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向他們詳細解釋情況、解答他們的問題,更鼓勵他們積極面對。

有些病人會擔心這個疾病會不會遺傳到下一代,我會向他們胃癌是不會傳染的,雖然有見過家族個案,畢竟這個情況是少有的。

王:非常感激教授今天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

朱:不用客氣。

(於2023年八月定稿)

 shutterstock_396138376_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