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訪問

 

陳家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陳瓏醫生
                  何仕揚醫生
                  林善雅女士

 

Dean-Francis-Ka-Leung-CHAN_.jpg  Janet Wong.jpg

 

 

簡介:

在這篇訪問中陳家亮教授和我們詳細解釋消化系統的運作和大腸癌的各方各面,包括大腸癌的種類、徵狀、檢測及治療方法,以至治療後的副作用和可以如何處理。同時亦和我們解釋如何能夠從小通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減低大腸癌的病發機會。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腸癌的種類、徵狀和檢測方法
第三部份——大腸癌分期和治療
第四部份——治療的副作用
第五部份——如何預防大腸癌

 

第一部分——引言

王:教授,今天非常感激你接受我訪問,和大家談一談大腸癌。

陳:不用客氣。

王:首先可否和我們解釋一下「腸癌」(或是「腸道」)這個名詞?對普通人來說,有時說「大腸」、有時說是「直腸」、「結腸」,甚至是「小腸」。可否和我們解釋一下。

陳:其實當我們說「腸癌」的時候我們說的是「大腸癌」,就是由盲腸開始一直到最末端的直腸。所以當大家說「結腸」、「大腸」、「直腸」等其實都是指大腸癌。不過直腸就是在大腸最末端10厘米的地方。

至於小腸癌是非常罕有的,就算中文大學是一間教學醫院,我們一年見到的也不過是一、兩宗罷了。

王:了解腸臟是整個消化系統的一個部份,我們普通人都大概了解消化系統的運作:就是從口吃入食物,之後又排出來。但是消化系統還包括肝、膽、胰,可不可以和我們解釋一下。

陳:人的消化系統就像是一條管道:「有入有出」,亦有點像一條蟲。隨着進化管道生出一些旁支,就是肝、膽、胰。

從消化角度來看:

-病人首先進食,食物進入胃部被磨爛;

-跟着進入小腸被吸收;

-而大腸則有儲存和排泄的功能。

除了以上之外,消化系統還有肝、膽、胰。大家都了解肝臟有很多重要的功能,而膽則分泌出膽汁幫助消化、特別是消化肥膩的食物。

胰臟亦是非常重要:除了消化功能之外,它還會分泌不同的荷爾蒙,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胰島素,負責控制我們的血糖的。

所以消化系統除了消化功能之外,亦對於維持整個身體平衡狀態及新陳代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可能會疏忽的——-現在大家面對新冠肺炎都非常關注自己的免疫能力。那麼免疫能力是從那裏來的呢?原來免疫能力是和我們的腸道有非常大的關係。

在我們的腸道內有過萬億的細菌,它們主宰一個人的免疫能力。所以除了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大腸和一個人的免疫能力有著莫大關連。

1671646516.jpg

 

第二部分——腸癌的種類、徵狀和檢測方法

王:現在我們進入正題談一談大腸癌。請教授和我們宏觀談一談:例如是腸癌的種類、徵狀、檢測方法等等。

種類

陳:在種類方面,絕大部份或90%的大腸癌病因是是腸道黏膜的腺體病變形成息肉,這些息肉本來是良性的,但隨着時間它們會演變成為惡性。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罕見的種類,例如是淋巴腺有淋巴癌;內分泌亦可能有癌細胞而演變成為腸癌。有時因為病人其他器官有癌而轉移到腸道,但這些都是非常罕見的。

王:所以大腸癌主要都是「原發性」(primary) 的,而很少是轉移(metastasis)的?

陳:對。絕大多數是腸道自己生出癌細胞,而過程是經過漫長歲月,兼且是有跡可尋的。

為什麼我們說「有跡可尋」呢?這是因為最初是非常微細的息肉,跟着便越長越大,而其中有不同的病變,最終成為癌症。這個過程不像其他癌症——例如肺癌。在肺癌方面,一個人可以每年都去照肺,但當他在照X-Ray時發現有黑影的時候,治療可能已經很遲。

很多癌症是無跡可尋。但是大腸癌是絕對有跡可尋、可以在早期發現甚至是預防得到的。

王:請問為什麼大腸癌的數字會上升?有什麼高危因素?

還有一個現象我不明白,既然大腸癌是可以很早發現甚至避免,應該是不太難處理的癌症種類;但另一方面大腸癌卻帶走很多人的生命。為何有這個矛盾的現象?是因為很多病人諱疾忌醫?或是這種疾病真是很多人會患上的?

陳:第一是人口老化。

第二就是我們飲食習慣。在70、甚至是80年代,大腸癌是很罕有發生在我們中國人身上的。市民飲食習慣越來越西化是一個主要理由。


411095311.jpg

同時就算在醫學上我們已知道大腸癌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有跡可尋和可以避免,但都需要令市民擁有對疾病足夠的知識。而有時就算是有知識亦未足夠,因為很多時我們就算是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亦不代表我們會全部遵守。所以市民除了是有知識之外亦都需要有決心採取適當的行動。

王:除此之外,家族遺傳是不是一個因素?

陳:很多病人知道自己患上大腸癌都會說:「我家族中沒有人是患這種疾病的,為什麼我會有?」其實在香港甚至是全世界很多地方,75%的大腸癌病人是沒有家族歷史的。換句話說多是自己「單獨」的個案,只有小撮人是家族中有患大腸癌的成員。

不過如果是家族中有人患大腸癌的話,那麼當事人患大腸癌的風險的確比常人高,需要盡早進行檢測。

最重要的是大家不要因為家族中沒有人患過大腸癌便覺得自己一定OK,而不進行適當的檢查。在踏入一個適當的年紀(例如是50歲),便應該進行檢查。

病徵

王:請問大腸癌有什麼徴狀?

陳:傳統來說大腸癌的徵狀包括:

-大便習慣在這幾個月和以前很不同;

-大便出血;

-肚痛或不適;和

-體重減輕等。

但是如果有這些徵狀出現而病人又真是大腸癌的話,往往是已經去到較後期。

1206613471.jpg

大腸癌在早期是沒有徵狀的,如果病人等到有徵狀才去檢測、才去求醫,往往是遲了。

王:現時在香港發現的大腸癌,多數是早期、中期或是晚期?

陳:在數年前香港政府還沒有引入大腸癌篩查之前,不幸有 90%的大腸癌都是屬於後期的,早期只是佔10%。但隨着政府推出人口普查,鼓勵50歲以上的人士進行篩查,我們已見到情況有所改善:現在有超過20%的大腸癌是在早期被發現的。我希望隨着更多適齡人士願意接受普查,會有更多大腸癌是在早期被發現,而病人通過適當治療得到痊愈。

檢測方法

王:大腸癌是如何檢測的呢?

陳:檢測方法可以分為「非入侵性」和「入侵性」兩類。

「非入侵性」方面主要是大便檢測,而大便檢測又多是隱血檢查。隱血就是指肉眼看不到,但可在化驗室以技巧偵察/量度得到的血。這個方法是非常敏感的。但有時就是由於太敏感,病人有痔瘡或大便較硬而產生「痾損」的情況,都會產生所謂「假陽性」現象。

近年來醫學昌明我們多了新的檢測方法,例如從大便內的細菌組合或微生態改變,可以知道當事人有沒有癌症甚至是早期病變。這樣就可以適當取代入侵性的方法。

「入侵性」的方法主要就是內視鏡檢查(colonoscopy) 。就是把一個內視鏡放入病人的腸內,完完全全的看到有沒有我們最害怕的癌症,或者只是息肉。如果有任何懷疑就可以抽組織化驗,而如果有息肉就的話就將它「連根拔起」。這是將診斷和治療「二合為一」。

但是照腸鏡亦有不好的地方,因為它具有入侵性,所以大家會有憂慮:例如憂慮過程可是非常辛苦或是有任何風險。同時在進行之前病人需要服食瀉藥去「洗腸」,這是很多人都非常不喜歡甚至因此拒絕不做。

1048698323.jpg

 

第三部份——大腸癌分期和治療

大腸癌分期

王:現在就讓我們探討一下大腸癌治療。

我了解視乎大腸癌的不同期數病人會接受不同的治療。可否請教授和我們解釋一下大腸癌的分期 (staging) ?

陳:大腸癌分為四期:

第一期:這是最早期而癌細胞維持在大腸的黏膜內,是完全沒有任何徵狀的。

如果是大腸癌早期,現在我們有非常先進的內視鏡方法去解決,是不用做手術甚至是微創,就好像是用「片皮鴨」方法的把癌細胞「批掉」,病人不會有傷口而第二天便可以出院。事後亦不需要有任何跟進治療(例如是化療)。

第二期:這時癌細胞已不是停留在腸的黏膜層內。

大腸是有數層的,就像是我們吃的「千層糕」一樣。在大腸癌二期時癌細胞已侵蝕到肌肉層,需要用手術切除。在手術切除後把兩截腸接駁回、治愈率有80%至90%。

病人在手術後亦是不需作跟進治療。

第三期:這時癌細胞已擴散到周邊的淋巴核。

除了要用手術去切除被影響的腸道及淋巴核之外,病人還需要進行跟進治療例如化療。這是因為周邊的淋巴核已被影響,所以憂慮那些微細的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份。

第四期:這時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例如肺部、肝臟甚至是大腦。

75922528.jpg

在這個階段要治愈病人是極端困難的。以往第四期病人只有數個月時間,但隨着我們有先進的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現在病人的存活期可以由數月至兩、三年左右。

所以我重申及早檢測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治療方法

王:在治療方面,我們知道化療是「系統性」的治療,有很多副作用。而標靶藥則是「針對性」的所以較好。但很多人都不太確切明白兩者的分別,可否和我們解釋一下:

陳:以前是沒有標靶藥而只有傳統化療。

化學治療其實就是用非常毒的藥物去殺死癌細胞。

癌細胞的新陳代謝速率較正常細胞快很多——可以是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醫生就用一些有毒的藥物去殺死它們。但不幸的是在同一時間,這些藥物亦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引致很多副作用,例如病人會脫髮、嘔吐、體重下降、免疫力下降從而引致很多其他疾病或感染的情況。

 

標靶藥物則是有「針對性」的進入癌細胞內,針對它們的新陳代謝而令它們壞死,而同一時間盡量減低對周邊正常細胞的傷害。

所以標靶治療是成效高而副作用少。

治療大腸癌主要是視乎病人的期數。現在很多時用標靶治療加上一些較為溫和的化學治療已經能夠控制得到病人的病情。而在後期的大腸癌個案中,如病人的體質容許,則會用較重的化療藥物。

王:請問大腸癌是不是沒有免疫治療?

陳:現時免疫治療在腸癌方面仍是在研究階段,不像是在其他癌症例如肺癌方面已有很好的進展。我們希望隨着科技一日千里,我們能見到更多的突破。

753227503.jpg

 

第四部份——-治療的副作用

王:請問不同的治療有什麼副作用?和有什麼應對方法?

陳:在治療大腸癌,我們用的化療藥物相較於治療其他癌症的化療藥物副作用低。

病人體質不同、可以承受的治療亦有差異。這會影響醫生決定用什麼化療藥物及其劑量,由於是這樣治療引致的副作用亦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醫治腸癌所用的化療藥物有以下的副作用。

在消化系統方面,治療會令病人食慾不振、作悶作嘔、因而會體重下降。

1958456338.jpg

有些則會減低病人的免疫力,令到白血球數目下降,更容易受病毒細菌感染。

有些會影響皮膚,例如令病人有敏感反應。

有些則令腦神經受損。

不過現在大部份病人患癌都能夠在較早期被發現,患病的朋友亦一般能承受得到需要的治療,而不像是以前在電視劇中看到那些癌症病人極度辛苦、甚至是整個容顏也改變。

王:那病人和照顧者可不可以在治療之前做一些什麼,去減低治療時的副作用?

陳:我了解這是大家都想的。但經驗告訴我們多數要接受化療的病人的病情都是去到較後期,而這些病人多數是一向較少注意自己的身體、例如自己的飲食,所以在發現大腸癌的時候他們整體的身體狀態都不太好,很多時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中央肥胖、心臟問題等。要為這些病人提升體質有一定的困難。

面對這樣的病人,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如何在手術之前「谷肥」他,而是將他現有的疾病控制到最好,減低他將來在治療期間引起併發症的機會。

王:歸納所有資料都是平日做得好一些最為妥當。

陳:是的。永遠是「預防勝於治療」。

 

 

第五部份——如何預防大腸癌

王:我們中國人常說「預防勝於治療」,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預防癌症——特別是大腸癌?

陳:要令身體健康和預防癌症應該從小做起,到了一把年紀才做實在是有些困難。不過「遲做」總好過「不做」。

我們患癌的成因除了是父母給予我們的遺傳基因外,環境因素亦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見到一些人非常幸運,雖然暴飲暴食還是沒有問題;相反一些非常注重健康的朋友偏偏又早走。這可能和遺傳有關係。但是越來越多研究告訴我們,縱使父母遺傳了一些不好的基因給我們,只要我們從小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好好的對待我們的身體,那麼就算有不好或致癌的基因,它們都不會那樣容易彰顯出來。

運動是防止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亦可以防止大腸癌復發。飲食亦極為重要。我們常常說「多菜少肉」。這些是很久之前大家已經觀察到的現象,但卻不明白為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多進食蔬果、穀物,減少紅肉、醃製食品是會減低患大腸癌及其他癌症的機會,原因是和我們剛才談到腸道內的細菌環境有關。簡單來說,在我們的腸道內是有「好菌」和「壞菌」的。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運動和進食很多紅肉、肥膩的食物,就會令到腸內的壞菌(以至致癌細菌)越生越多,而可以抗癌的細菌則越來越少。久而久之令我們腸內的黏膜容易發生病變。而如果有遺傳的基因更容易將疾病誘發出來。

1515243629.jpg

王:所以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幫小朋友從小便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但是到了我這樣的年齡,已經沒法「追」回以前做錯了的事。想補救還可以嗎?

陳:是可以的。但大家都明白永遠是「預防勝於治療」,事後補救是需要很多努力和漫長歲月的。

我記得小時候我祖母常對我說:「三歲定八十。看見你現在怎樣就知道你長大後會如何。」以前覺得這是老人家嚇小孩子或是一些迷信的說話。但現在從腸道內的細菌環境來看,這句說話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們小時候在腸道內的細菌環境是非常多元化,所以我們有一個很健康的身體。

但是如果常常進食高脂、高糖、肥膩或是加了很多乳化劑、添加劑的食物,是會破壞我們腸道內好的細菌,令那些惡菌、引致癌症和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和中央肥胖等)的細菌滋生。

我們常見人到中年便有中央肥胖的現象,以前我們認為這是新陳代謝的關係,事實上是隨着年紀我們腸道內的細菌由好變壞。那些壞的細菌令我們在吃同一份量的食物的時候,吸收得更多。更糟糕的是它們會發出一些訊號給我們的大腦:「你還是非常肚餓、需要吃多一些東西。」於是我們在晚飯後還會到廚房找一碗即食麵宵夜。

所以我們要從小教育我們的小朋友,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

作為成年人我們不要因為遲了而不去補救。我們應該從生活習慣出發、做得更好——例如是減少進食我們剛才提到的高脂肪、肥膩食物;要減少紅肉;而醃製食物真的是要盡量避免。

運動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星期至少要有三天、每天至少有30分鐘的運動。帶氧運動是會改善我們腸道內的環境,進而減低患疾病(包括腸癌)的風險。

王:現時在坊間有很多所謂「益生菌」(probiotics),請問進食這些有用嗎?

陳:其實早一段時間我們醫學院亦做了一些研究,有四成的香港市民腸道失衡的問題非常嚴重,這個嚴重的失衡程度令到我們的整體免疫力下降、而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了患很多疾病(包括腸癌)的風險。

那麼可以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是否我們自己尋找一些所謂益生菌或補品進食就可改善呢?事情當然不是如此簡單。

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益生菌產品,但大部份的牌子都未有足夠科學數據支持它們用的那種益生菌,真的是可以幫助進食者改善腸道細菌失衡。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應用「非藥物」方法,例如是健康飲食、多做運動、戎除惡習。假如真的是覺得需要用到一些益生菌配方,便需諮詢自己的醫生,因應自己的體質或有沒有其他疾病,看看有什麼益生菌是真的是適合自己及可帶來一些幫助。

王:非常感謝教授今天不但和我們解釋了大腸癌這個課題,還給了很多「貼士」令我我們知道怎樣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建立好的生活模式去減低患癌的機會。

陳:不用客氣

(於2021年6月定稿)

16037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