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物理治療防止癌症病人身體衰退

 

鄧樂汶女士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歐陽畹華

 

 Toby Tang.jpeg Janet Wong.jpg

 

簡介:

癌症病人因為疾病本身帶來的不適,又或者是治療的副作用,往往變得虛弱和疲倦,自然喜歡躺臥在床上休息。但是身體長期沒有活動,很容易衰退,就是英文所說的 deconditioning,越是不郁動便越是疲倦、而越是疲倦便越是不想郁動,引致惡性循環。在這篇訪問中鄧樂汶女士為我們詳細解釋如何利用物理治療防止身體衰退,並會以不同癌症為例加以闡述。

第一部份——身體衰退(Deconditioning )及其影響
第二部份——運動的種類
第三部份——自主運動
第四部份——被動運動
第五部份——呼吸訓練
第六部份——不同癌症的處理

第一部份——身體衰退(Deconditioning )及其影響

王:癌症病人因為疾病本身帶來的不適,又或者是治療的副作用,往往變得虛弱和疲倦,自然喜歡躺臥在床上休息。但是身體長期沒有活動,很容易衰退,就是英文所說的 deconditioning,越是不郁動便越是疲倦、而越是疲倦便越是不想郁動,引致惡性循環。

今天我很高興邀請到物理治療師鄧樂汶女士接受我的訪問,談一談這方面的問題,和可以如何用物理治療去改善情況。

Toby,感謝你接受我訪問。

鄧:不要客氣。

王:首先可不可以和我們宏觀解釋一下。

鄧:一般而言,癌症病人身體比較虛弱,在治療期間住院臥床、活動減少,很容易導致像是心肺功能降低、關節攣縮、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等身體失調的情況。治療癌症的目標,當然是有效地控制腫瘤或消滅它,但身體機能恢復亦是對治療效果及日後的生活質素有很大的影響。故此並不是單一腫瘤的問題,而是運動對身體的重要性。

如果出現肌肉萎縮,其中以四肢的肌力與心肺功能的退化最明顯,研究發現,癌症病患躺床一週不動,每天肌肉就萎縮3%。尤其年紀大的病患,體力本來就比較弱,等到治療期間結束後,常已無力走路,需人攙扶,而且一走路就喘。

只要躺在床上不動,肌肉便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且骨頭裡的鈣質也會逐漸流失;甚至各個關節也開始僵硬,漸漸地,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也會造成褥瘡。

癌症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譬如化療、電療會令肌肉減少,亦會令心肺功能下降,這就是我們說的癌因性怠倦(cancer-related fatigue)。病人會越來越累,生活功能亦會隨之下降,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體質會慢慢變差,生活質素持續下降。

所以物理治療師便會教病人透過適當的運動療法、呼吸訓練和正確的日常護理,有效地維持和改善病人的身體機能及生活質素。

shutterstock_2058440459.jpeg

第二部份——運動的種類

王:運動治療方面是怎樣?

鄧:運動治療需因應病人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而主要分為自主式或被動式。

自主式的運動就是由病人自己做,不需別人協助。

而被動式的運動就是需要別人協助,這可以是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又或者是照顧者。

王:那是不是「自主運動」比較「被動運動」好呢?

鄧:其實要先看病人的身體情況,當然能夠參與多一些會好一點。

 

第三部份——自主運動

王:那我們現在就談一談「自主運動」,大概包括一些什麼?

鄧:如病人能自主活動,可利用不同的工具以進行強化運動。例如:

 

  • 肩膊提舉;
  • 握力訓練;
  • 踝關節活動;
  • 小腿提蹬;
  • 膝部屈伸;
  • 提臀等。

類別

王:請問大自由什麼分類?

鄧:有以下幾類:

(一)有氧運動(提升心肺耐力)

參考方式:走路、跑步機、固定式腳踏車、有氧舞蹈、太極拳、瑜伽、游泳(化療期間不建議游泳)

建議強度:低~中強度,也就是最大心跳的50~80%。(至少會喘,而且感覺有點吃力到吃力的程度。)

運動量:開始時15~30 分鐘,之後可增至40~50分鐘。一開始若覺得體力不堪負荷,可以每次至少做10分鐘,一天內分成3次做完。

(二)上下肢阻力運動(肌力與肌耐力訓練)

參考方式:使用沙包、彈力帶、啞鈴、重量訓練器材(沒器材時也可舉水瓶、練習爬樓梯、蹲站等動作)

建議強度:舉12~15下會感覺吃力的重量為佳。上下肢分別向上、向前、向後各舉15下,肘與膝關節彎曲、伸直。

運動量:每日3次

(三)伸展運動(增進柔軟度)

參考方式:弓箭步、體前彎等各種伸展操

建議強度:每個動作維持15秒

運動量:每日1~2次

照顧者可從旁協助及鼓勵病人進行鍛練。

好處

王:請問做這些運動會帶來什麼好處?

鄧:自主運動有以下好處:

-強化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及

-消耗熱量,有助保持健康體重。

-如果在開始治療之前就有恆運動,有助儲備體能,避免日後體力快速下降。

因此若原本就有運動習慣,不要因為罹癌而中斷,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最好開始增加身體的活動量,例如散步、伸展等。

注意事項

王:請問做這些運動時有什麼事需要注意的地方?

鄧:注意事項包括:

-運動前應徵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穿著合適的運動衣服;

-必須循序漸進,由簡單的運動開始;及

-保持呼吸暢順,留意身體變化,如感到頭暈、呼吸困難、胸口有壓力等,應立即停止運動。

另外,如果有以下情況,也應暫停運動:

1.化療期前3天;

2.當發燒超過38°C、休息時心跳過快(超過100),或是心跳不規則;身體異常疲倦、(肌肉)無力、頭暈,有痠痛以及骨頭痛的情況;

3.運動時覺得很喘、噁心,或是心跳或血壓急速上升、運動後的疲倦30分鐘內無法恢復;及

4.當身體白血球太低(3000/mm3)、血小板太低(50000/mm3)及血紅素太低(10 g/dL)的情況。


 Picture 1.png

 

第四部份——被動運動

王:現在我們就談談「被動運動」,這是不是因為病人很衰弱,所以不能自己做運動要別人幫忙?

鄧:有時的確是這個理由,但很多時就算是病人可以做以上提到的自主運動,亦可以加上被動運動,令整體功效更加顯著。

而且如果有其他人幫忙,關節的活動幅度可以更好。

王:可不可以舉一些被動運動例子?

鄧:可以,例如照顧者可以替病人做以下運動:

-肩膊提舉;

-手肘屈伸;

-手腕屈伸;

-手指屈伸;

-大腿屈伸;及

-小腿屈伸。

好處

王:請問做這些運動有什麼好處?

鄧:好處包括:

-保持身體柔軟度;

-避免肌肉出現攣縮;及

-防止關節僵硬。

注意事項

王:請問做這些運動的時候有什麼需要特別留意?

鄧:可以留意以下事項:

-病人盡量穿著較鬆身的衣服;

-避免進行過大幅度的動作以致傷及關節;

-各部位的動作分別重複約10次,一天做兩節。但要密切留意病人的承受力;及

-在進行靜態的伸展運動中(例如小腿伸展),當感到肌肉輕微拉扯時,嘗試維持15至30 秒。
照顧者應儘量協助臥床長者每天進行關節運動,且儘量達到長者關節的最大活動程度;並在長者可忍受的疼痛範圍內,緩慢地進行運動。

 Picture 2.png

 Picture 3.png

 

王:請問病人做這些運動的時候是躺着做或是坐着做呢?

鄧:那要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如病人因病情或治療引致肌力嚴重下降,病人無法進行自主式運動,照顧者可協助病人於床上進行被動式或輔助式運動,一天數次,避免關節僵硬;也可加上按摩療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而當病人病情好轉,進入康復期運動便應循序漸進。可由簡單至多種形式,和逐漸增加運動量。例如,開始時在床上或床邊進行簡單的動作,然後視乎體力,增加運動的時間或次數,以及步行和單車運動等

王:有些時候病人做活動的時候可能會感到痛楚,那是不是一痛便不做呢?

鄧:整體來說要諮詢醫生和物理治療師,他們會因應個別病人的需要教導家屬處理。有時運動雖然令病人覺得有些痛楚,但醫生覺得為病人整體利益依然需要,便可能處方一些止痛藥給病人在運動前1小時服用。

王:如果病人做了之後痛楚加劇,想必要立即告訴治療師或醫生?

鄧:絕對正確,因為要找出痛楚的理由,所以一定要諮詢醫生。

shutterstock_1766725991.jpeg

第五部份——呼吸訓練

王:可不可以談一談呼吸訓練方面?

鄧:當病人肺功能受病變影響,會出現氣促或呼吸困難,繼而導致體內缺氧,或會表現煩躁不安。日常應注意空氣流通,保持室內通爽涼快,環境寧靜。亦可提高床頭及協助病人側臥,頭、背墊以枕頭,以舒適為佳,幫助暢順呼吸。

當感到氣喘或呼吸困難的時候,可參考以下方法:

  • 停止活動;
  • 採取合適的體位;坐下,倚伏或躺臥。應採用有椅背及扶手的椅子,坐墊要軟硬適中;前臂得到承托;雙腳平放於地下;
  • 放鬆頸部及上背部;
  • 可用噘唇呼吸法(鼻吸口呼,如下圖),慢慢用口呼氣;
  • 待呼吸穩定後,盡量改用腹式或下胸部呼吸,並配合噘唇呼吸法;及
  • 待氣喘改善後,再恢復活動。

如適用,可利用手提電風扇,對着面部吹出微微的涼風,同時緩緩呼吸。

shutterstock_2015882000.jpeg

第六部份——不同癌症的處理

王:以上我們談到的是一般情況。請問如果不同病人患的是不同癌症(例如肺癌和乳癌),那麼在處理上可有什麼分別?

鄧:是的,不同癌症可以有不同的症狀,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癌症和處理方法。

(一)肺癌

肺癌患者經歷呼吸困難,除了肺部是癌細胞容易轉移的器官之外,一些末期患者因為營養或惡病體質等因素造成呼吸肌肉衰竭無力,也是構成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

但是發生呼吸困難的症狀有時並不全是生理引起。長期的焦慮或恐慌也會導致病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呼吸困難在癌症患者常發生在較為晚期或是合併嚴重併發症,治療仍應先找出呼吸困難之原因予以解決。

氧氣治療:呼吸困難的癌症病患吸入氧氣比吸入空氣可以有較佳的氧氣飽和度(O2 Saturation),呼吸次數降低,也有較好的呼吸視覺量表,因此一般臨床上會建議病人使用氧氣(假如血氧降至90%以下)。不過需小心過度使用氧氣可能使得病患換氣減少,造成二氧化碳滯留,造成病人暈睡現象。為避免此現象,可間歇性使用O2,氧氣留連不超過5l/min,或O2飽和度維持在90%附近即可。

 

(二)乳癌

淋巴水腫是由於淋巴系統出現障礙,令淋巴液在細胞間的空隙積聚而引致的慢性炎症。 淋巴水腫可能在接受乳癌治療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出現。 進行乳癌手術或放射治療,均會令淋巴結受損,從而阻礙淋巴液的流動。 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五至五十六的患者,在接受乳房手術兩年內,上臂出現淋巴水腫。

由於淋巴水腫屬慢性炎症,早期症狀會間歇出現:

  • 上臂感覺沉重、疼痛或持續痛楚;
  • 因為上肢浮腫而在穿衣或戴飾物時感到繃緊;
  • 上肢外觀有異,看起來或會覺得其中一側較大。

淋巴水腫是無法根治的,但及早配合物理治療如運動及淋巴引流,可減低患者在切除腋下淋巴後出現淋巴水腫的風險。


四種療法

四種淋巴水腫治療方法, 一般會結合使用以促進治療效果。

  • 壓力衣物
  • 活動四肢
  • 按摩
  • 漸進壓力電泵
    • 漸進壓力電泵可消除某些腫脹,要注意的是淋巴水腫患者必需先空虛 深層淋巴後才可使用。由於當中涉及 專門技術,使用細節需要請教醫療 人員,患者切勿自行嘗試使用。壓力電泵的原理是利用交流電使充氣袖漲縮。使用前須把患肢放入充氣袖,然後按下開關讓袖子逐漸充 氣,氣袖有八至十個氣室。漸進式壓 力電泵會在肢體遠端先行充氣,當第一個氣室的壓力到達指定標準後, 會維持壓力。第二氣室就會開始充 氣,如此類推,直至最後一個氣室完 成充氣後,氣室就會一起自動放氣。

  Picture 4.jpg
溫和的運動是日常自我護理重要的 一部分。其實,我們可以隨時在日常 生活中進行簡單的運動。不妨把日 程分成幾個時段,每段之間稍事休 息,承托患肢,使之得以放鬆。 穿著壓力袖/襪做運動,效果會更 佳。

做運動有三個好處:

  • 幫助身體組織排液、消腫 ;
  • 增加關節的靈活性 ;及
  • 改善身體姿勢。

運動量要適中,以感到舒適為標準。 慢慢做,並持之以恆。如運動過量, 會增加淋巴流量,令腫脹惡化,皮膚 變紅、濕熱。

按摩可分為人手按摩法及機器按摩 法兩種。 治療淋巴水腫的按摩方法與一般的 人手按摩方法不同。針對淋巴水腫 的按摩方法可以減少淋巴液在腫脹 部位積聚,使之得以自然散去,對治 療水腫十分重要,但要確保按摩手 法正確才能收效。

不過,由 於每人的淋巴水腫情況不同,按摩的 力度、步驟會有個別差異,故適宜經 有關專業人員教導後才自行練習。

 

(三)大腸癌、肝癌、胃癌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的主要方法,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及附近受影響的組織。

手術前需知

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評估心肺及體能,根據其風險度身訂造術前訓練,善用輪候手術的「空窗期」作中強度運動鍛煉,提升體格,以最佳狀態接受手術,或減輕癌症治療對身體帶來的衝擊。當中包括步行、踏板等帶氧運動;利用啞鈴、橡筋帶鍛練肌力。

此外,物理治療師會在手術前先教授呼吸運動幫助病人預防肺炎等拼發症。這是由於使用麻醉藥之後,病人肺部會產生較多分泌物,而手術後的疼痛感會癱瘓橫隔膜 (Diaphragm) 的功能,阻礙身體進行腹式呼吸,使肺部無法有效地排出分泌物,增加感染肺炎等拼發症的風險。

手術後需知

病人應盡早離床活動及進行深呼吸咳嗽運動,以助減低肺炎胸部感染、靜脈血栓的機會。

如手術的部位在胸或腹部附近時,病人亦會因害怕動到傷口產生痛楚而減省呼吸,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物理治療師教導的呼吸運動能活動肺部每一個部分,尤其是肺底部分,好讓分泌物能順利排出。物理治療師亦會教授咳嗽技巧讓病人在不用害怕動到傷口產生痛楚的情況下能有效地排出分泌物。

另外配合病人的治療作出相應的運動鍛煉及後遺症管理,從而提升病人體能和生活功能,管理癌症及治療過程引起的反應,如怠倦症、淋巴水腫等。手術後的肌肉委縮及關節僵硬最常發生於需要較長時間臥床的年長病人。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物理治療及運動指導,恐怕難以回復應有的肌肉及關節功能,直接影響往後的生活質素及自我照顧能力,造成後遺症。


手術後期復康

進一步強化體能,幫助康復者盡快回復正常生活。


(四)頭頸癌

頭頸癌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早期的腫瘤接受適當治療後,存活率較高;而晚期腫瘤治療的方式包括:腫瘤切除、頸部淋巴結切除手術、重建手術與合併化學與放射線治療,預後相對早期腫瘤較差,且常發生治療後的併發症,如:頸部僵硬與活動受限、肩部活動受限和疼痛、淋巴水腫、張口困難、吞嚥困難等。

大多數患者在接受重建手術後需要臥床數天,因此容易產生肌肉無力的狀況,且傷口疼痛與緊繃更容易造成姿勢上的變化,再加上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容易造成頸部附近的肌肉纖維化,進而演變成肌肉緊繃與疼痛問題,因此若能在接受癌症治療後,適時接受物理治療介入,認真執行復健運動,應能有效改善關節活動受限與疼痛。

物理治療師在手術後可以協助維持肺部清潔,例如教導深呼吸、排痰技巧;以及教導恢復性運動,協助及早下床活動。
手術後,在床上就可以做手腳的活動,像是手握拳放開,腳掌上下動的運動;如果狀況穩定,建議漸進式及早下床活動,可以促進體能恢復,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剛開始先練習坐在床邊,在不牽扯傷口狀況下,開始四肢活動。如果沒有頭暈無力現象,可以慢慢下床走路。如果無力或不穩,可以使用助行器幫忙。如果在大腿有切部分皮瓣肌肉補到顏面部位,在傷口部位會以彈性繃帶包紮。

頸部活動僵硬

在手術及放射治療後,因疤痕沾黏與軟組織纖維化,患者會覺得頸部活動僵硬,僵硬造成的姿勢不良會進一步造成肩頸肌肉痠痛。頸部僵硬可透過牽拉運動。

手術後病友應開始做頸椎活動,頸椎活動包括低頭、抬頭、左有轉與左右偏頭,正常脖子活動範圍低頭下巴可以碰到胸骨,抬頭鼻子可以跟天花板平行,左右轉下巴接近肩膀,偏頭時耳朵接近肩膀。如果有氣切,則適可而止,不要擠壓到或過度拉扯。放射治療期間更要注意維持脖子的活動,可能在治療期間,急性的疼痛與皮膚反應,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下,盡量維持肩頸活動度,傷口癒合後,再進行積極的牽拉,維持柔軟度。

傷口沾黏與放射引起的纖維化是漸漸發生的,放射引起的纖維化,通常在一兩年後越來越緊,不要以為現在脖子活動沒有問題就沒事,應持續每天做脖子柔軟度運動,盡量維持,有變緊則要加強拉筋。

一般拉筋的建議是做到覺得有點緊但不痛的程度,重點是維持夠久時間,大約需要20-30秒,一個方向要重複3-5次,才能有效拉開。如果剛開始很緊不舒服,可以先從拉10秒開始。如果拉筋完有局部變得更痛,或未達效果,可能是方式不對,此時可以請教物理治療師指導。

肩膀無力與疼痛

頸部附近有很多神經,有時易因手術造成脊副神經受損,出現肩膀下垂、無力、疼痛等症狀,後來容易變成肌腱發炎或五十肩。手術切除脊副神經後,估計有60-80%的患者會出現肩症候群,縱使後來改良手術保留脊副神經,仍有20-60%的患者會因手術過程中拉扯、壓迫或缺血造成神經受損而出現類似的症狀。神經受損預後與復原時間與損傷程度有關。如果術後發現患者有手臂無力抬起,尤其是肩關節向外打開舉高(外展)的動作,動作特別無力。肩膀長期處於下垂狀況,在手臂抬高動作常常很不自然,容易引起肩關節的肌腱(旋轉肌)用力不當,造成發炎與疼痛,肩關節骨頭相對位置不對,久了之後常常有關節發炎與活動受限現象(冰凍肩)。若手術後發現有肩膀下垂、無力或是肩關節部位疼痛現象,建議進一步評估神經是否受損,並可及早轉介物理治療,物理治療的目標主要在維持肩關節活動。

(五)癌症骨擴散

任何癌症到了晚期,很難避免出現全身各部位的轉移,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症則是乳癌及攝護腺癌,其次為肺癌、甲狀腺癌、腎癌、肝癌、頭頸癌等,轉移位置則以脊椎、骨盆最為常見,一旦腫瘤壓迫到脊髓或薦神經叢,就會出現背痛、上下肢無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半身癱瘓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狀。癌症擴散所引起的痛楚,是十級痛感中達到七至八分,而且痛楚令人坐立不安、輾轉反側,多種止痛方法無效。

脊椎內藏脊髓神經,是大腦控制四肢活動的唯一神經通道,一旦受損,病人可能永久癱瘓。

病人可以考慮穿戴脊椎輔 具、協助局部的固定,來改善疼痛控制。亦可以透過物理治療來協助患者適應生活,可提高肌力,並透過合適的輔具(例如拐杖等)來維持正常的生活。物理治療主要透過姿勢的改善及運動的鍛煉,强化關 節和肌腱的靈活度及功能,從而提升體能及生活素 質。低頻電流可阻礙痛楚訊息的傳達 體外刺激治療-(透皮神經電剌激紓痛機)(TENS) 利用低頻電流透過皮層刺激神經線,阻止大腦傳譯正進入的痛楚訊息,同時增強患處的血液循環,加上刺 激體內的天然止痛劑-內啡呔(Endorphin)的分泌,達到緩痛作用。

王:今天非常感激你跟我們分享了這許多。

鄧:不要客氣。

(於2021年12月定稿)

 

shutterstock_19998508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