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從經驗到循證醫學

 

胡志遠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發展)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創所主任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甘秀雁女士
                  曲廖秀芳女士

 

 Justin Wu.jpeg Janet Wong.jpg

 

 

簡介: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對中西醫藥結合冶療產生興趣。胡志遠教授一方面是腸胃科的西醫,另一方面是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的創所主任。在這篇訪問中,他和我們分享他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看法,特別是近年來在科研方面的發展。

 

第一部份——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的背景
第二部份——中西醫結合中心的服務範疇
第三部份——中西醫之異同:以腸胃病為例
第四部份——中西醫結合之科研

 

第一部份——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的背景

王:胡教授,今天非常感謝你接受我們的訪問,談一談中文大學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以下簡稱「中西醫結合中心」)的背景和現時的工作。同時你是一位腸胃科醫生,亦想向你請教在腸胃科的領域上中西醫藥結合的可能性。

胡:不用客氣。

王:據我所知中文大學是於2014年成立這個中心的,它是本港首間由中醫及西醫教授共同管理的診所,提供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我知道當年你是中心的創所主任。請問當時中文大學是基於什麼理念去成立這個中心呢?

胡:中醫藥源遠流長,在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有效。作為西醫我們了解有些疾病在西醫治療方面是有局限的,例如是如何紓緩一些長期病患、痛楚管理等。我自己是腸胃科醫生,在腸胃科裡面的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便是一個例子。

當時我們想成立一個中西醫結合中心,由中醫教授、西醫教授、專科醫生、註冊中醫師及護士等組成,致力於臨床服務之餘,更可積極參與醫學研究、培訓及教學工作。

所以中文大學於2014年成立了這中心。我們的重點領域包括:長期病患、痛症管理、老年衰弱、康復等等。

shutterstock_1904068345.jpeg

第二部份——中西醫結合中心的服務範疇

王:可否替我們詳細介紹一下中心現在提供什麼服務?


整體概覽

胡:中心提供的診療服務,涵蓋中醫全科、痛症、代謝性疾病、癌症等,還有針灸、骨傷服務。

西醫方面則兼備家庭醫學、痛症處理等服務。中心現正拓展癌症治療、中風復康、腰背痛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致力於建構一個安全而優質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平台。

shutterstock_228715057_0.jpeg


癌症治療

王:我們這本手冊是寫給癌症病人照顧者的,所以我最關心的便是癌症治療。可否和我們談一談這方面的發展?

胡:癌症治療是我們中心服務領域之一。或者我先解釋一下我們中心成立的時候,是如何訂立服務的優先次序。

一直以來,西醫和中醫都是沿着不同的理念和系統來發展。我們知道要在西醫和中醫之間建立一條橋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詳細考慮之後,我們決定集中於一些較容易見到成效和沒有爭議的項目。

癌症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西醫的理念是用不同方法去殲滅癌細胞,例如是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等,而近年來積極發展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亦是朝著這個方向。但是這些治療均有其殺傷性,雖然可以全部或局部殲滅癌細胞,但病人在治療之後亦要承受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副作用是西醫管理得頗好的,但有些則面對很多局限。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化學治療之後,病人很多時都會有副作用,例如是嘔吐、口腔潰爛、食欲不振等。這些在西醫來說,都是沒有完全有效的治理方法。所以我們希望用中醫來輔助西醫治療,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整體治療。

同時如果是癌症已去到很後期,西醫沒有治療方案可以提供給病人;又或者是病人因為年老和體弱不能接受西醫治療,那麼中醫便可以提供另外一個選擇。

再者在痛楚管理方面,西方醫學已承認針灸是有效的。這方面亦是我們重視的領域。

王:非常同意。在提供輔助治療、症狀處理和紓緩治療方面,中醫肯定是有其角色的。特別是當癌症已去到失控的階段,西醫會坦誠告訴病人,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可再offer了。所以病人接受中醫治療是沒有爭議的。

請問教授中醫在治療癌症方面,是不是主要集中在「輔助」角度、即是改善病人的體質、固本培元,而不是「主動抗癌」,亦即是直接殺掉癌細胞?

胡:我覺得兩者都有。

在治療癌症西醫和中醫的基本概念是不同的。西醫是以殲滅癌細胞為目的,但中醫則覺得需要「整體」治療。中醫的理念就是一個人之所以有病,是因為身體出現了不同的問題——可以是因為外來的因素,所謂「外邪入侵」;或是自身出了問題。所以中醫治療癌症的方法主要是「扶正祛邪」,從各方各面強化病人的身體。例如只要令病人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和生活得舒服一點,便已有很大幫助。

不過也有一些中藥可能真的是含有一些化學成分可以令癌症細胞慢慢消亡,那便有抗癌的作用了。

其實無論是強化病人的體魄或是令癌細胞死亡,均是希望幫助病人在對抗癌症時 tilt the balance(扭轉局勢),不讓癌細胞不受歇止的生長而長驅直進、直至病人死亡為止。

shutterstock_1363770722.jpeg

王:病人很多時接受西醫治療的時候其實都看中醫,但又擔心西醫會不高興。

胡:不同的西醫對中醫治療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西醫會告訴病人他不鼓勵、亦不反對,因為他並不了解。其實這不是不合理的,因為作為醫生他們不應在一些他們不理解的事物上為病人提供意見。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西醫對中醫治療持開放態度,他們會和病人作出分析,特別是如果某一種癌症從西醫角度已經沒有任何方法治療,那麼嘗試中醫治療又有什麼壞處呢?

王:如果接受中醫治療不會影響西醫治療,那是最好不過。但如果有些情況是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產生矛盾,那病人應如何選擇?

例如一個患胰臟癌的病人,西醫建議他接受Whipple Operation(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但是中醫則反對開刀,認為這會「破氣」或弄亂了內部的器官,勸喻病人不要做手術,純粹接受中藥治療。那麼病人便會很徬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有什麼建議呢?

胡:作為西醫,我不能確切了解中醫建議的治療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我可以和病人詳細分析這個Whipple手術是什麼、進行手術是希望達致什麼效果、風險是什麼、成功率和預後等。

在解釋的過程中我會提供適當的統計資料。例如我們會坦誠的告訴病人,在現階段如果他接受這個手術,根據統計他應該有大概有兩年的存活期;請他考慮這兩年對他有什麼意義。同時會告訴他如果他不接受這個手術,可預見的後果是怎樣。

我的目的是盡量讓病人了解自己的情況,能夠作一個他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這是循證(evidence based)醫學的精神。

shutterstock_380145586.jpeg

第三部份——中西醫之異同:以腸胃病為例

王:教授你是一位腸胃科醫生,想向你請教一下:同一種腸胃問題,從西醫和中醫的角度是如何理解和治療。例如我們中國人常說吃得多煎炸食物或是睡眠不足,第二天便會「熱氣」、腸胃不適和有口氣。請問從西醫角度這是因為什麼?而從中醫角度又是因為什麼?

胡:從西醫角度來看,我們的腸道內有不同的菌群(bacteria groupings),而這些菌群的種類和數量是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腸胃甚至是整個人的健康。如果一個人睡眠不足、情緒受壓或是吃的東西不健康,均會影響腸內菌群的生態和平衡而引致輕微發炎。如果一個人的腸胃發炎,就會產生氣味而氣味就會通過呼氣離開身體,這就是口氣了。

從中醫角度來看,就是人的脾臟失衡,導致「上火」、「熱氣」等。那麼中醫就會為病人調理腸胃機能、「降火」、替病人解決問題。

所以雖然大家用的詞彙不同,事實上有共通之處。

王:那麼面對這個問題,西醫和中醫又會怎樣治療?

胡:從西醫角度來看,既然是病人有輕微的發炎,我們就會給他適當的藥物去消炎、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從中醫角度來看,他們會給病人一些中藥去「清熱」。其實很多草藥都是 polysaccharides(多醣類),它們均有其獨特的化學物質,而進入腸道之後會導致菌群有一些變化,改善病人的狀況。

所以如果我們詳細分析,就會覺得中藥是 make very good sense(有其道理的)。只是西醫和中醫沒有很好的橋樑去互相理解、採長補短。

王:兩者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寒涼」又如何?

胡:從中醫角度來看,他們有所謂「胃寒」,症狀就是病人消化不好、肚子不適。中醫有時會叫病人吃一些生薑「暖胃」,而病人吃了之後很多時情況都會好轉。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病人的問題是源於他腸道內有或太多一種辣椒酵素(Chilli receptor)。有這種酵素的人士會對某些化學物非常敏感,只要病人進食了少量含這些化學物的食物,他的警報系統就會被刺激「誤鳴」,導致肚子不舒服。西醫就會給病人一些低劑量的辣椒酵素令他腸胃慢慢適應,就是 desensitize(減低敏感度)或是 regulate(調節)這些 receptors。

王:所以吃中藥是可以透過其含有的獨特化學物質來改變我們身體內的生態,從而達到治療的功用?

胡:是的。中藥可以影響身體的各方面——包括新陳代謝(metabolism)、血液循環(circulation)等。有些人說他覺得吃中藥沒有用、或是對身體沒有影響。我笑說:「你試試把十種不同的中藥吃進你的肚子裡看看可有影響。影響是有一定有的,只不過不知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

王:我記得我多年前某次因身體不適吃了人家給的中藥,也不記得是板藍根或是三冬茶,喝了之後渾身不舒服甚至有昏厥的現象。其實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胡:我不能完全解釋。但一個可能性就是你吃的那些中藥是有很強的藥效、可以減低身體內的一些發炎,又或是令到免疫系統受到刺激。你那天吃了那麼多中藥,可能導致西醫所說的 cytostorm——身體內的免疫機能受到影響,什至變得紊亂,導致當時發生這樣的情況。

王:明白。

我知道有些人有一種名叫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病,病人會肚脹、肚痛、肚瀉等。那麼從西醫和中醫的角度又如何看這種疾病呢?

胡:從西醫角度來看,腸易激綜合症是可以和一個人的情緒有關係的,所以有時越緊張問題便越大。從中醫角度來看,很多疾病包括腸易激綜合症亦是和情緒有關,就是所謂「情志」。

所以西醫說的是「壓力」(stress);中醫說的是「情志」。西醫會處方藥物給病人希望解決情緒、失眠等問題,以此治療腸易激综合症。而中醫就會幫病人「安神」「紓鬱」。大家的看法都是心理影響生理,但用的詞彙則不同。

我們正和浸會大學研究一條古方,其中含有七種中藥,希望可以了解這些藥物如何能夠影響人的生理狀況,特別是腸胃系統。兩年前我們已得到中國藥檢局的批文,現在正進行臨床研究。

shutterstock_534102949.jpeg

第四部份——中西醫結合之科研

王:剛才談到「循證」(evidence based),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科學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了解你們的中心亦進行科研。中醫一向的傳統是靠經驗,在循證醫學方面沒有西醫那麼強,不如西醫能提供準確及客觀的數據。請問在這方面你們會怎樣處理呢?

胡:中醫在循證醫學方面,無論是「質」和「量」都的確沒有西醫那麼強,所以在成立這個中心的時候,我們一個理念就是要把中醫藥研究朝循證醫學方向推進。

大概十多年前,我認識了一位老中醫師。他年青時在內地接受過中醫訓練,之後便去了澳洲讀西醫,所以他對中醫和西醫之理論均有透徹的理解。後來他在香港執業,成立了自己的中醫診所,他的病人中有很多是癌症病人。

我們認識之後便很多時一齊探討如何治療膽囊、胰臟和直腸等癌症。正如我剛才所說,西醫的治療方法是要消滅癌細胞;但中醫則認為所有細胞都是自己身體的、只不過是一部份受「邪」影響了。如果能夠成功的把身體「扶正」、病人便可抵抗癌症,就算不能康復也能「與癌共存」。

這位中醫師持非常開放的態度,他讓我們分析他的記錄,知道病人患什麼病、病發時的狀況、接受了什麼西醫和中醫治療和結果等。這些資料非常寶貴,令我們能夠有系統的進行歸納和分析。

同時我們亦詳細研究他處方的藥方、尋找治療的軌道、將病情和治療結果做相關性分析(correlation)。我們長遠的願景是:

  • 希望知道什麼中醫藥材能治療什麼種類的病;
  • 進一步分析個別中藥的主要藥用成分(active ingredients),如果能證實它們有治療功效,便可將來作為藥物開發(drug development)的基礎。這就是將學術研究的結果應用於現實世界(realis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及
  • 除了治療方面,如果我們能夠發現一些中藥成分能防止身體內一些細胞發炎或病變(而這些變化如不被歇止將可日後引致腸癌),我們便可以通過預防這些發炎/病變來減低腸癌病發。那便可以令中西醫結合在預防癌症闢出一個新的領域。

王:在中西醫結合的科研中,你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地方?

胡:西醫和中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我們想要用一個系統去印證另外一個系統;或是用一把尺去「量度」另外一把尺,那是不無困難的。

現在我們用的是西醫的尺,希望以此為基礎能夠有系統的去了解中藥治療的奧秘。

如果將來我們通過研究得出一些理論,我們可以進行雙盲隨機測試(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去印證中藥的療效。

shutterstock_1943472007.jpeg

王:這樣做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需要極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胡:是的。不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產生為我們的科研開創一個新領域。

近年來它們急劇的發展令醫學界擁有前所未有強大的分析能力,我們有能力去將不同的元素(例如病人的病情、不同時間接受之治療、治療結果等等)作出詳盡的分析、歸納和統計。通過這些過程,我們能夠解讀(decipher)到元素與元素之間究竟有沒有關係、如果有,又是什麼關係。

現在你會聽到很多什麼 OMICS,包括 Metaomics(有關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研究),Genomics(有關基因(genes)的研究)等,這都因為大數據的出現而有很好的發展。

剛才我和你提及的那位老中醫師,他後來移民時把他所有的記錄都送贈給中文大學作為科研資料,這對我們是非常有用和珍貴的。

我們現在只是剛開始,但希望將來能夠越做越多、越做越有規模。

王:非常感激教授你今天接受我的訪問,令我們對中西醫藥結合這個課題加深了很多的認識。

胡:不用客氣。

(於2021年12月定稿)